十二章中的圖案來源:
“日”即太陽,太陽當中常繪有金烏,這是漢代以后太陽紋的一般圖案,取材于“日中有烏”、“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訓》等)等一系列神話傳說。
“月”即月亮,月亮當中常繪有蟾蜍或白兔,這是漢代以后月亮紋的一般圖案,取材于“嫦娥奔月”(《歸藏》、《淮南子》古本、張衡《靈憲》)等優美的神話傳說。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間以線相連,組成一個星宿。
“山”即群山,其圖案即為群山形。
“龍”為龍形。
“華蟲”,按孔穎達的解釋,即是“花“和“雉”,“華蟲者,謂花和雉也。花就是花朵……雉是鳥類,其頸毛及尾似蛇,兼有細毛似獸”。(《禮記·王制》孔穎達疏)。
“宗彝”,就是老虎和猴子即宗廟彝器,南宋以后作尊形畫在杯子上。
“藻”即水藻,為水草形。
“火”即火焰,為火焰形。
“粉米”即白米,和粉,粉為碎米,米為米粒形。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是黑青相次的“亞”形。
十二章圖案的象征意義:
按照歷代注疏《周禮·春官·司服》的封建學者們的解釋,
日月星辰,“取其明也”;
山,“取其人所仰”;
龍,“取其能變化”;
華蟲,“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
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繪成虎與猿形,
虎,“取其嚴猛”,
猿,取其“智”;
藻,取其潔凈;
火,取其光明;
粉米,取其“養人”(即取其滋養);
黼,取其“割斷”(做事果斷之意);
黻,取其“背惡向善”(《周禮·春官·司服》賈疏)
《明史·輿服志》記載:
明代洪武十六年也明文規定了章服之制:
皇帝袞冕“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于裳”十二旒冕。
親王上衣繪山、龍、華蟲、火、宗彝5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4章花紋。共9章,九旒冕。
世子八章,八旒冕。
郡王七章,七旒冕。
五章袞衣,賜予外藩,高麗曾獲賜五章袞衣(喜歡韓劇的小伙伴可以仔細觀察古代韓劇的服飾)。
滿清入關以后,廢除中國傳統的漢服制度,實行剃發易服政策,袞龍袍與其他漢服一道,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滿清皇帝所穿的龍袍為滿族服飾改制,配以漢族傳統的紋、章。
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昭示“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臨之內”。
Ps:
李氏[潮魚羊xian]衣冠學習明制,國王著九章冕服,王世子著七章冕服。潮魚羊(xian)獨立后,成立大韓蒂幗,皇帝冕服亦改做最高等級的十二章冕服。
鈤苯從唐朝引進十二章紋制,文武忝煌發布的《大寶律令》規定,忝煌在正式場合著十二章冕服“袞龍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