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龍袍
隋唐:
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
而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朝服。朝服的樣式,承襲漢朝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
宋朝:
宋代皇帝朝服——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于群臣百官的朝服。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游冠”),與此稍有區別。
元代:
元代龍袍,按《元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代:
冕服、袞服:冕服、袞服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明代皇帝只用袞冕,廢除其余五冕,為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冊拜、正旦、冬至、圣節等場合。朝鮮國王,皇太子及親王用九旒冕九章服、世子用八旒冕七章服、郡王用七旒冕五章服。朝鮮所謂“世子“不可用冕,只可用梁。
皮弁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親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時穿皮弁服(嘉靖時定祭太歲、山川等神亦穿皮弁服)。
武弁服:武弁服為天子親征遣將時所著的服飾。
燕弁服:皇帝平日在宮中燕居時所穿。
通天冠服:皇帝在郊廟之前省牲、皇太子諸王冠婚、醮戒以及社稷等祀時穿通天冠服。但從《明實錄》等史料記載來看,洪武十年之后基本沒有皇帝使用通天冠服的記錄,《大明會典》所載冠服制度中也沒有收入通天冠服,可能是洪武中期以后已經不用,其功能大部分被皮弁服代替。
常服: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
吉服:皇帝在時令節日及壽誕、筵宴等各類吉慶場合所穿的服裝。
青服:又稱青袍,即青色圓領,為明代皇帝在帝后忌辰、喪禮期間或謁陵、祭祀等場合所穿。
罩甲、齊腰甲:都是皇帝在狩獵、騎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動中穿著的戎服。
便服:皇帝日常閑暇時的著裝,明代皇帝的便服就款式、形制而言,和一般士庶男子并沒有太大區別。主要有曳撒、道袍、貼里、直裰、鶴氅、披風等。
“各種明朝皇帝畫像之中,最常見的就是明代皇帝的常服”
曹七七揮手出現了一張老朱的古代畫像:
“明代皇帝的常服,通常為云錦織造。以黃色的綾羅為主,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云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許多時候所繡的團龍中,就只有升龍、降龍兩種。”
清代:
清代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繡有九條龍。
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
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帝的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龍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比禮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帝王服飾。
紋飾圖案方面
如:龍紋、鳳紋、蝙蝠紋、富貴牡丹紋、十二章紋、吉祥八寶紋、五彩云紋等等。這些圖案只為封建社會里的帝王和少數高官所服用,并不普及。如:龍、鳳紋向來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圖案,自它在中國圖紋中出現就是最高統治者的專有紋飾,一直到封建帝制的滅亡,只應用在帝、后的服飾和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