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朝龍袍的描述:
據《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志》記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云。領前后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
說明到了清代對龍袍在形制、制作工藝、裝飾圖案以及對于衣服的色彩上都規定得十分嚴謹苛刻。
曹七七頓了頓:
“大明的龍袍各個時期也有不同”
明初為:窄袖四團龍,明中期為:琵琶袖十二章紋十二團龍。
說話間,前方出現三路漢白玉基座。
“這里就是祾恩殿的遺址了”
曹七七道。
走上臺階清晰可見地面留下來的柱礎石。
“在明十三陵中,只有十三陵中最大的祭祀大殿——長陵祾恩殿,得以保存。這座大殿可以說是十三陵最后的地面建筑遺址。”
環顧四周,祾恩殿遺址除了左右兩側的宮墻,漢白玉欄桿與四周的柏樹以外,空空如也。
曹七七聳了聳肩,繼續向下走去:
“定陵是郭沫若主持發掘的,關于郭沫若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事情,那就是司母戊鼎的命名”
“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個字,當時郭沫若將商后母戊鼎,叫成了司母戊鼎”
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對商后母戊鼎的銘文提出了新的考釋:將“司”改釋為“后”。
所以現在稱為:商后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
隨著曹七七介紹,一個青銅鼎出現在畫面之內。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商后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后再裝范澆鑄而成。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后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
“后母戊是啥意思?”
人們有些蒙圈。
““后母戊“,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親[婦妌]的廟號”
曹七七道。
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后母辛鼎,對比發現后母辛鼎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商后母戊鼎一致,而歷史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一個王后,專家由此斷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這樣反推,“司”應當是“后”的意思。
““后母戊鼎”和“司母辛鼎”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