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祭”從夏朝開始就有了。
“尸”一般由長子或長孫充當。成語“尸位素餐”就是從“尸祭”演變而來的,因為“尸”除了在祭臺上接受祭拜外,可以只食齋而不干活。祖己就充當過“尸”受百官祭拜,他獲得這樣的資格實際上就相當于太子的地位。商王室祭祀祖先時,祀典是非常隆重的,要由生人充當祖先的“尸”,接受百官的祭拜,這就是所謂的“尸祭”。
武丁正因為有自己年輕時被外放的經驗,他才效法先考放逐祖己的,可惜祖己沒有領會父親的苦心。
《太平御覽》中說:“殷高宗有賢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認為祖己被商王武丁流放與武丁年輕時被商王小乙放出,性質不同。說前者是因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引起的,后者是為了培養王位繼承人,因此視武丁放逐祖己為“失德”。漁火認為這種說法有失偏頗。
其實,武丁流放祖己,一是想避開祖己和繼母的矛盾;二是因為自己也從小被父親小乙外放過,所以認為將祖己放到外地去體察民情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祖庚的弟弟祖甲比祖庚靈活些,武丁臨終時欲立祖甲為繼承人,但祖甲認為自己是祖庚的弟弟,不該得兄長之位,而且,這是違禮之舉,不可強行廢立,否則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亂”的局面,就逃到民間去了。
《尚書》記載:“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
意思是說,到了祖甲,認為代替兄長為王是一種不義的行為,就逃到民間當了小民。
由于太子祖己早死,武丁死后,王位就由祖庚繼承。祖庚沒有什么才能,武丁生前就不看好他。
祖庚在位只有7年就去世了,死后由祖甲繼位。
“還帶這樣的?”
“果然皇帝之位不好做啊”
“貴圈真亂”
“九世之亂是什么?”
有人好奇不已。
曹七七檢索了一下大腦中的記憶:
“商朝的王位繼承制為“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制度,這兩種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繼承處于混亂狀態。”
從仲丁開始,商朝一度中衰,王室內部連續發生王位的紛爭,商朝前期的兄終弟及王位繼承制度遭破壞。當繼位之弟死時,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還給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的混亂局面。
這一動亂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亂”。
“九世之亂延續近百年,直到盤庚遷殷后才最終結束。九世之亂使國家衰落,諸侯莫朝。”
曹七七道:
“倒回來,說,兩位女主角”
婦妌:
婦妌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是井方(位于今邢臺市)方伯之女。婦妌善于農業種植,尤其擅長種黍。她也曾參與征伐、祭祀、先導、進貢等一系列王室活動,在卜辭中可見她征伐龍方的事跡。
婦妌死后廟號為“戊”,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子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她而鑄。
祖庚、祖甲時期祭祀時稱之為“母戊”,廩辛、康丁以后則稱為“妣戊”或“妣戊妌”。
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