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萬歷皇帝骨子里居然還是個漢子”
眾人詫異。
“萬歷皇帝勵精圖治,也是渴望縱馬嘯西風,開疆拓土的”
曹七七道:
“除了盔甲,地宮還出土了萬歷皇帝兩頂冕冠”
隨著畫面斗轉,眾人看到此冠冕格外眼熟,畢竟前后綴的數道玉墜格外顯眼。
“這兩頂冠冕,一頂出自神宗棺內,另一頂出自隨葬器物箱內。一頂保存稍好,另一頂僅存金玉飾件。”
從現存物看,兩頂與《大明會典》所載制度大同小異,并不完全一致。
曹七七略微有些遲疑道:
“定陵出土冕冠,冕板以桐木為質,呈前圓后方形。冕板長38.7,寬19厘米。上面貼黑素緞一層,下面貼紅素緞一層。前后各綴十二旒,每旒穿玉珠九顆(白色3顆、紅、藍、綠各2顆),珍珠三顆,以五股紅色絲線相系。其冠卷(帽殼)作圓柱形,以細竹絲編結成六角形網狀,髹黑漆。里襯一層紅素絹,面敷三層黑素紗,冕口里襯一周紅素羅。”
冕頂有玉衡一條,用以維持冠。
衡為長方形,兩端各有兩圓孔,用以縫線。冠體上部橫插玉簪一,簪為兩段,頂部呈方形階梯狀三層,分別固定在冠的兩側。冠上系有紅滌帶和紅絲帶,兩側各有一綠一白兩玉珠作為充耳。
頂端這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后方,用以象征天圓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線穿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
相傳,
冕制起于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至清朝“剃發易服”在中國亦隨之終結。
曹七七的話令人感覺十分惋惜。
只聽曹七七繼續說道: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于五色,根據后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
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
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
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
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
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
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后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于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
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來旒漸漸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