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蘿莉,為什么萬歷皇帝的地宮左右配殿是空的呢?”
人們詫異道。
“這難道不是為安葬皇后而設的嗎?”
曹七七擺了擺小手:
“并不是”
“萬歷皇帝地宮的格局系仿明皇宮內廷建造,前、中、后三殿,分別代表著皇帝、皇后生前所居的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按照明朝禮制,帝后應合葬在同一墓室。”
“總的來說:定陵地宮配殿內的棺床和金井,實際上只是沿用九重法宮格局舊制,徒具陪葬妃嬪所用的象征意義。”
“哦哦,原來就是個形式”
“差不多吧”
曹七七扭身回顧整個地宮說道:
“九重法宮是什么?”
“法宮,《漢書·鼂錯傳》:“臣聞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親事,處于法宮之中,明堂之上。”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法宮,路寢正殿也。””
“法宮冠以“九重”之名,代表為天子所居殿堂”
明朝常將皇宮內廷稱為“法宮”。如萬歷二十四年,乾清、坤寧二宮走水,神宗即下詔說:“幸朕所居不致延蔓,而法宮嚴寢一時盡。”
曹七七道:
“所謂的九重法宮之制,通常用于古代帝王居住和祭祀的宮殿規制。它以縱橫各三,形成一個棋盤形的九宮平面圖。在九宮當中,中央一宮稱為太廟太室,中上稱炫堂太廟,中下稱明堂太廟,中左稱總章太廟,中右稱青陽太廟,四角四殿稱作個室。”
明代的九重法宮乃至地下玄宮之所以會采用具備前、中、后、左、右五個方位的殿室格局進行規劃和設計。
“定陵地宮同樣仿自長陵,而長陵等十三陵采用的就是九重法宮制”
“簡而言之”
定陵地宮的前、中、后三殿居中路,分別代指皇宮中路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定陵地宮的左右配殿則相當于皇宮內廷建筑中的東六宮和西六宮。
但從建制來說:
“定陵地宮(明代稱地宮為“玄宮”或“玄寢”)的建制可用“五室三隧”概括。”
“五室”即玄宮的殿室共有五座組合而成。
其中,
后室又稱后殿,為玄宮主室(明代文獻稱之為“皇堂”),平面做橫向長方形。
室內面寬30.1米,進深9.1米,頂高9.5米。頂部為橫向的條石拱券,斷面呈尖頂,兩弧相交的“鍋底券”形制。
室內地面鋪砌著打磨平整的正方形花斑石石板,里側居中的部位設有寶座(棺床)一座,寶座之上鋪砌同地面一樣的花斑石,周圍以漢白玉石鑲邊,做須彌座形。寶座上陳設著帝后的棺槨及隨葬器物箱。神宗皇帝的棺材居中,孝端、孝靖兩后棺材分置左右。隨葬器物箱多置寶座兩端。
中室,又稱中殿,位于后室之前。
它與前,后,左,右四室相通,在五室中處于樞紐地位。室內平面作縱向長方形,面寬6米,進深32米,室頂高7.2米,為縱向的條石拱券結構。室內地面鋪砌細料方磚。西部陳設著一帝二后的神座、五供和長明燈。神座,白石雕刻而成,制如帝后生前所用的御座。五供均為黃色琉璃制品,帝后各一套,分置神座之前。每套各有香爐一個,燭臺兩個,花瓶兩個,分置白石座上。還有長明燈,又稱萬年燈,均以高和口徑為0.7米的青花云龍大瓷缸為燈具,上有“大明嘉靖年制”的題款。缸內儲油,油面有銅制圓漂一個,內置燈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