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室又稱前殿,平面亦做縱向長方形,頂高面寬尺度及起券形式、地面鋪磚均同中室,不同的是進深為20米,且室內無任何陳設。
左右室,又稱左右配殿或側穴,對稱的設于中室兩側。平面均做橫向長方形,面寬各26米,進深各7米,頂高各7.4米,券頂同前、中、后三室。室內地面各鋪青白石石板,里側各設寶座(棺床)一座。寶座形制亦為白石須彌座鑲邊,長17.4米,寬3.7米,高0.4米。寶座上部平鋪方磚,中部亦各設一金井。室內無陳設。
“三隧”,是指該玄宮共設有三條隧道,與前室相通的是主隧道。
據發掘資料記載,這條隧道分為磚石兩段。從寶城右側的隧道門至明樓后這一段,為磚隧道。磚隧道的盡端終止于一道略呈弧形,有四層城磚砌成的矮墻。由矮墻往里,對著玄宮不遠的地方為石隧道的起始處。石隧道的走向通往玄宮前殿,其兩側墻壁,除接近金剛墻部分用城磚壘砌外,均以花斑石砌成,且隨著隧道的逐步加深,由一層最后遞增至十七層之多。石隧道總長為40米,寬8米。
左右配殿的隧道,即寶城墻內側石條上刻寫的“左道”和“右道”,其全程走向雖因未經全面發掘而不能詳知,但從已發掘的局部情況看,其與左右兩室相接的部分情況與主隧道和前室相接之處的做法卻基本相同:都有保護石門的磚券頂的“隧道券”,且隧道券的外側都有橫截于隧道之前的“金剛墻”。
“明十三陵其他陵墓也是如此嗎?”
這個問題,曹七七想了想說道:
“明十三陵中,長陵至昭陵九陵的玄宮未經發掘,情況還不十分清楚,但根據文獻資料所記,可能和定陵一樣,同屬“五室三隧”之制。”
首先,
陵寢制度“恪守祖制”。
定陵為明朝中后期的陵墓建筑,其玄宮制度自然源自其先前九陵的玄宮制度,故此,九陵的地宮制度應與定陵的大體相同。
其次,
定陵玄宮五室的布局采用的是一種九宮式的,亦即井田式的格局,與皇帝生前所居的皇宮內廷建筑布局頗為妙合。其中定陵玄宮的前、中、后三室尊居中路,與內廷建筑中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座建筑的布局相合。左右配殿對稱的分布在中室左右,又與對稱于交泰殿東西兩側的東西六宮布局相合。
定陵玄宮制度的這一特點無疑是我國古代喪葬制度的核心——“事死如事生”禮制觀念的體現。
最后,根據《明實錄》等文獻的記載,明長陵及明永陵等的玄宮制度也是按照明朝皇帝所居的皇帝內廷建筑布局進行規劃、設計和建造的。
Ps:
《明世宗實錄》卷一八七記,嘉靖十五(1536)年五月,明世宗朱厚熜在討論永陵的營建時,曾對輔臣李時、夏言等說:“壽宮規制宜遜避族陵(指長陵)節省財力,地中宮殿器物等舊仿九重法宮為止,工力甚巨,此皆虛文,且空洞不實,宜一切厘去不用。”
但大臣們對世宗皇帝一心要仿造長陵建造壽宮的真正用意是心領神會的。
于是,諸臣議奏:“皇上親為卜兆,惓惓以避尊節財為諭,執謙慮遠,臣等所當將順,但恐過于貶損,無以稱臣子尊崇之禮。其享殿、明樓、寶城,擬請量依長陵規制,其它地中宮殿等項,仍請稍存其制。”大臣們的意見得到了世宗皇帝的同意,傳旨“俱如擬其未盡事宜,俟朕親往決之”。
從上述文字中不難看出,長陵的地下宮殿是仿造九重法宮建造的。永陵的建造,大臣們的建議雖稱“稍存其制”真正的意圖卻是仍仿九重法宮建造。
“故此,十三陵地宮設計大抵相同”
“感覺與清西陵看到的不太一樣”
曹七七忽然說道:
“明朝與清朝的地宮顯而易見還是有所區別的,比較明顯的就是:”
“清·帝陵地宮沒有耳室,地宮面積比較小”
“明地宮深入地下幾十米,并且陵墓入口不在中軸線上,很難找得到”
“明代皇后基本上都陪葬在皇帝的玄宮。但是在清代,皇帝在皇后前面死了,皇后要單獨的建陵,以免以卑動尊”
ps:這是存稿,電腦還沒修好,難受,想哭,想他的第二天,想他想他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