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人員基本團滅,一個沒跑。
有句古話說得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洪武年間四大案搞過這幾波之后,基本當初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們都死絕了,據說就剩下了4個。
“臥槽!老朱夠狠!”
“老朱家祖傳的心狠手辣”
“人不狠站不穩啊”
曹七七自顧自繼續說道:
“介紹洪武四大案之前先給你們科普一下,明朝的爵位制度”
曹七七道: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兩種。宗室之前說過,這次說功臣”
明朝閱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
“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兩種,一是只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
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
“券是什么鬼東西?”
人們不明所以。
“券就是丹書鐵券”
神仙子忽然冒泡。
“對,就是丹書鐵券”
曹七七道:
“所謂“丹書鐵券”,是指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權憑證,又稱“丹書鐵契”,亦即民間敘事中所說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漢高祖劉邦。”
丹書鐵券俗稱“丹書鐵契”,又名“金書鐵券”、“金券”、“銀券”、“世券”等,省稱“鐵券”。丹書:用朱砂寫字;鐵契:用鐵制的憑證。
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
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將鐵卷從中剖開,朝廷和諸侯各存一半。
據考,漢高祖劉邦為鞏固統治籠絡功臣,頒給元勛“丹書鐵券”作為褒獎。
劉邦建立漢王朝后,“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于宗廟”。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契”,即皇帝與功臣、重臣之間信守的憑證。“丹書、鐵契、金匱、石室”,即以鐵為契,以丹書之,將皇帝與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鐵券”上,裝進金匱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廟內,以示鄭重和保證“鐵券”安全。
然而,最早的“鐵券”并無免罪和免死等特權,僅作為一種加官晉爵封侯的憑證。
“丹書鐵券”有了免死的權限,最早在南北朝時期。
“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幾次呢?”
水友對此疑惑。
“總不能無限復活吧,那就是BUG了”
“并不是無限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