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七七道:
“早期鐵券免死次數大多在3次以下。”
“從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數不斷增加,唐代后期,受賜鐵券者的子孫甚至可以憑鐵券免死1至3次。”
宋代時,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后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孫,賜柴氏“丹書鐵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明代金書鐵券的券文有所不同:一是謀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數較少,子孫不免死。
而且,到了明代,鐵券制度進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從法律上規范了“丹書鐵券”的頒授對象,僅限于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勛臣。
券的等級:
明代金書鐵券分為七等,其中公爵分為一等,侯爵分為二等,伯爵分為三等。
各等鐵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鐵券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鐵券大體是每等在高和寬兩方面都遞減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鐵券高七寸,寬一尺二寸五分。
(具體形制如下: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廣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廣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廣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廣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廣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賜功臣履歷、恩數,中鐫免罪,減祿之數。封號四等)
所有的鐵券都是一式兩件,一件授予獲賜者,另一件藏于內府。在需要查驗時,只要將它們放在一起,便可真偽立辨。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獲公爵、侯爵封號,并被賜予“金書鐵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時,幫助他奪取皇位的“靖難”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賜予鐵券。
明末,崇禎皇帝還曾給大宦官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頒賜鐵券。
“丹書鐵券就是一塊鐵嗎?”
對于傳聞的丹書鐵券長什么模樣,眾人更好奇。
“鐵券是外形如筒瓦狀的鐵制品,鐵券上的信詞最初時用丹砂填字,合稱“丹書鐵契”,即以鐵為契,以丹書之,以金為匱,以石為室。”
曹七七說著,在直播間畫面中浮現出了幾塊丹書鐵券的模樣。
“梁時用銀字填字,即“銀券”;隋時用金填字,亦稱“金券”、“金書”,所以后世稱鐵券為“金書鐵券”,又因“鐵券”可以世代相傳,又稱鐵券為“世券”。”
《后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于無窮。”
“內容都寫什么呢?”
鐵券鐫刻的內容一般包括四個方面:
一、賜券的日期,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
二、記載被賜者對朝廷的功勛業績;
三、皇帝給被賜者的特權,如免死等;
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關法律,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賜予的種種特權。
現存最早的鐵券,是國家博物館珍藏的五代吳越國王錢镠鐵券,已千余年歷史。
據報道,這道鐵券是公元896年,唐昭宗為嘉獎吳越王錢镠討伐董昌有功,特頒賜于錢镠的。鐵質鑄成,形如覆瓦狀,縱29.8厘米,橫52厘米,厚2.41厘米,重約132兩,上嵌金字350個,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現金字多有剝落。
鐵券的主要內容是記載被賜者征討董昌的功績,因其對朝廷有如此功勞,所以“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意即皇帝可免錢九次死罪),是皇帝賜給臣下的一種獎賞。
“牛批了,這玩意兒值錢”
“這簡直就是復活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