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男兼-云騎尉335兩,一等男310兩,二等男285兩,三等男260兩;
一等輕車都尉兼-云騎尉235兩,一等輕車都尉210兩,二等輕車都尉185兩,三等輕車都尉160兩;
騎都尉兼-云騎尉135兩,騎都尉110兩;
云騎尉85兩;
恩騎尉45兩。
還有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閑散侯230兩,伯品級官205兩,子品級官180兩,男品級官155兩,輕車都尉品級官130兩,騎都尉品級官105兩,云騎尉品級官80兩。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清代的公、侯、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沒有名字,雍正之后,開始賜予封號,公爵封號最多四個字,整個大清只有4人,而且全部都是在乾隆年間,他們是:
1、一等誠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滿洲鑲黃旗人,屬于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團。
2、一等誠謀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廣庭,滿洲正藍旗人,后改隸正白旗,其父是大學士阿克敦,阿桂本人是乾隆末年的領班軍機大臣,與和珅關系不睦,但都是乾隆寵幸之臣。
3、一等嘉勇忠銳公,姓富察氏,名福康安,字瑤林,滿洲鑲黃旗人,其父是大學士傅恒,傅恒本人是乾隆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賢皇后)的弟弟,被封為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學士(此職為三殿三閣大學士的最高等級,傅恒死后,就再無人取得過此大學士級別,原為第二的文華殿大學士就相當于最高的大學士)。傅恒有四子:福靈安(僅獲云騎尉世職,當過總兵、副都統)、福隆安(是乾隆女兒和嘉公主的丈夫,父死后,承襲一等忠勇公)、福長安(乾隆死后,與和珅一起獲罪,嘉慶帝讓其監督和珅自盡,卻未殺他,后來任正黃旗滿洲副都統)、福康安(屢立戰功,金川平,論功封三等嘉勇男,后晉封嘉勇侯;平臺灣林爽文亂,進一等嘉勇公;平廓爾喀,加賜一等輕車都尉;前往安南國平亂途中加封嘉勇忠銳公;平苗人起義,進封貝子;后病死軍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襲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世襲罔替)。
4、一等武毅謀勇公,姓烏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滿洲正黃旗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母親烏雅氏)族孫。
(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關于清朝宗室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又稱宗室覺羅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它們分別是:
分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
(以上四種為高級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個別皇子只封得鎮國將軍。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后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后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種又細分為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和祿米有差別)
低于奉恩將軍的稱作閑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
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后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例如大清十二家“鐵~+~帽~+~仔~+~王”。
“入八分是什么意思?”
對于這個前綴,眾人感覺十分扎眼。
“入八分,為清代表示宗室貴族等級特拳的專用語,與“不入八分”相對而言,是清代宗室貴族權利分配上的一條重要原則和區分線,主要實行于入關前的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以后,入關后仍有某些舊制的殘留。”
入八分”的涵義:
“入八分”則是宗室中部分身份地位較高者所擁有的上述“八分”權利資格。首先是議正文權,也即參預“國正文”權。八旗旗主也稱八和碩貝勒,是當然的入八分議正文者。另外,皇太極繼位后的天聰年間,宗室中凡稱貝勒者,也都參預議正文,因稱“議正文貝勒”“入八分貝勒”,具有入八分征治權力。
入八分者所以具有入八分特拳,主要是憑借他們領有一定數量的旗下牛錄,有較高的領主身份,因而在財物八家均分后,他們在本份之內再以所領牛錄之數分得財物。這是入八分者在經濟方面的權利。不入八分者則無上述權利。
“那蒙古爵位呢?”
“這個以后再說”
曹七七果斷拒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