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啊,歷朝歷代,為了保證自己的絕對統治,那就是一個字,殺到敵人恐懼,刑罰也正是基于治理需求制定的”
“比如滿清十大酷刑”
“這尼瑪,好怕怕”
聽完曹七七解說,加上屏幕上自帶的小動畫,所有人毛骨悚然,即使潛伏其中的一些同行盜墓賊也不寒而栗。
“這尼瑪,比咱們還狠”
“禽獸啊這簡直”
《尚書·堯典》載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尚書·呂刑》對原始社會末期的處罰方式作了這樣的說明:“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淮作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為劓、刵、諑、黥”。又據《后漢書·刑法志》說:“(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曹七七道:
“中國古代刑罰由來已久,酷刑更是一個比一個牛皮”
譬如:
商朝十大酷刑:
金瓜擊頂、劓殄、炮烙、蠆盆(萬蛇坑)、醢刑、脯刑、坐嘉石、湯刑、滴刑(滴水刑)、剜目、刨心(挖心)等。
明代酷刑:
斬首、梟首示眾、極刑、剁指、斷手、挑筋去指、去膝蓋、刖足、閹割為奴、斬趾枷令、枷項游歷、常加號令(至死)、棄市、夷族、戮尸、剝皮實草、抽腸等。
民間酷刑:
浸豬籠、夾手指、火刑、紅繡鞋等。
“這尼瑪,還讓人活不活了?”
“炮烙,是紂王那個炮烙吧”
人們遲疑。
“恭喜你,都學會搶答了”
曹七七百無聊賴道:
“炮烙,亦稱炮格。殷紂王所創。《史記·殷本紀》曰:“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
《列女傳》釋日:“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即堆炭架燒銅柱,令人行走其上,以致落火被焚身亡。”
“劓殄呢?”
“表示不認識”
“這兩個字讀[yì-tiǎn],劓殄,即刑殄,類似族誅,將罪犯的家人全部團滅”
眾人:........
如此恐怖的刑罰為毛到小蘿莉嘴里感覺怪怪的?
“醢刑呢?”
“醢刑讀[hǎixíng],指將尸體剁成醢(即肉醬)。相傳這種刑罰是由商紂王所創,用以對付九侯。”
“九侯?”
“九個侯爺?”
“奔偏了”
曹七七嘆了口氣:
“古代,九與鬼聲相近。”
“九侯,指的是:鬼侯。鬼侯為,商朝諸侯,醜國國君,侯爵,媿姓,或醜姓,媿通醜;”
“鬼侯與西伯昌、鄂侯為商朝三公。”
“鬼侯女由梅伯做媒獻與紂王。史記中記載以“不憙淫”的罪名被紂王殺害,其父鬼侯亦被施以醢刑。”
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東伯侯姜桓楚原型為九侯。小說中紂王、妲己害死了姜王后,將姜桓楚、姬昌、鄂崇禹、崇侯虎等四大諸侯誘騙到朝歌,誣陷姜桓楚謀反,姜桓楚正色大罵紂王,歷數紂王之罪過。紂王大怒,醢九侯而亡。姜子牙岐山封神,封其為帝車星。
“臥槽?”
眾人驚呆了。
曹七七絲毫不顧及他們此刻的感受,繼續解釋道:
“脯刑是商紂王時的一種酷刑,即把人殺死晾成肉干。”
“倒霉蛋就是鄂侯,有時候倒霉就是組團的”
在商朝末期,商紂王醢九侯之后,鄂侯因對九侯案不滿而與紂王發生爭辯,被紂王處以死刑,行刑后曬成肉干。
《史記·殷本紀》:“鄂侯爭之疆(通強),辨之疾,并脯鄂侯。”
“這其中,坐嘉石還好點”
曹七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