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節為:“時維季秋,霜露既降,追念深恩,不勝悽愴,謹用祭告,伏惟尚享。“
中元節為:“氣序流邁,時維中元,追念深恩,伏增哀感,謹用祭告,伏惟尚享。“
冬至節為:“氣序流邁,時維冬至,追念深恩,伏增哀感,謹用祭告,伏惟尚享。“
永、昭、定、慶四陵基本同前述各陵,唯結尾作“伏惟鑒歆”。歆中元、冬至二節的開頭則作“歲序流邁”。德陵祝文則全文作“時序遷流,某節屆,仰念宏德,追感倍增,謹用祭告,伏惟鑒歆。”
皇妃祭品:
皇妃從案之上每案所設祭品有爵三、湯三、茶一、飯一、菜四、炙肉一、炙肝一、油餅一、角兒一、肉骨一、栗一、棗一、圓眼一、荔枝一、胡桃一、饅頭二、羊肉一、豕肉二、汁壺二、茶壺一、酒壺一。前置素帛一段,再前為香一、燭二。無牲。
裕陵麗妃劉氏等八妃則用素饈,每案所設祭品為爵三、湯三、茶一、飯一、菜四、餅子二、小饅頭二、糕一、栗子一、棗一、圓眼一、荔枝一、胡桃一、大饅頭一。再前亦置素帛一段、香一、燭二。
以上為大祭的祭品陳設情況,
小祭則祭品十分簡單,每案均只設爵三、果五(胡桃一、荔校一、圓眼一、棗一、栗一)。前置香一、燭二。帝后正案之前左右還分設有司樽桌及香桌等。
祭器:
用以盛放各種祭品的祭器,在嘉靖年間以前,有朱紅三牲案匣、戧金龍壺,及硃紅漆戧金、素紅漆、金漆、朱紅油、礬紅油、明油、銅、鐵、錫等不同裝飾或質地的各種祭器。
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饒州府解到新燒制的長陵等陵祭器又有白瓷盤爵等物。
各案祭品陳設完畢后,上面均罩以黃色的紗幔。
陵祭日的子時(夜11-1點),開始舉行陵祭儀式。
各陵遣官(主祭官)在贊禮官的引導下,由各陵祾恩殿右門入。
典儀唱:“執事官各司其事。”
遣官隨即在贊禮官的引導下就拜位,同時贊禮官亦就位。執事官捧香盒至香案,遣官隨即在贊禮官的引導下至香案前。贊禮官跪,上香,遣官隨之三上香。
上香完畢,贊禮官及遣官復原位,行四拜禮,眾官隨之四拜。拜畢,行初獻、亞獻、終獻三禮。
初獻禮的行禮順序是: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執事官捧帛爵各獻于御案,然后下跪,贊禮官跪讀祝文,眾官均跪。讀畢,贊禮官俯、伏、興、平身,眾官隨之亦俯、伏、興、平身。
亞獻禮、終獻禮儀同初獻禮,但不奠帛、不讀祝。
三獻禮完畢,贊禮官及眾官四拜。拜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燎位。“于是,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從殿中門出,至燎位(神帛爐)焚燒。至此,祭儀又完畢。
大祭禮儀中,清明節還另有“上土儀”。
《清朝文獻通考》卷一五四《王禮》三十:“乾隆……三年二月戊戌……更定清明上土儀。禮臣議言:清明節山陵增土,因沿前明舊制,但負土十三擔,往來二十余次,似覺煩數……。”明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九亦記,崇禎年間,“十二陵每陵遣三品官主祭。陪祭則六品以下二人。又,勛戚一人為擔土加墳事“。均指此儀。
小祭時的禮儀基本同大祭,不同的是行初獻禮時不奠帛不讀祝。
Ps:咳咳,想寫大明小說的可以來我這兒搞素材感覺,哈哈哈,開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