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略微枯燥,昭穆貫魚在中間部分)
西夏王陵,通常由:內城、月城(月牙城)、外城,三部分組成。
內城有:陵臺、鐘虞、墓道、獻殿;
月牙城相當于啞巴院。
外城包括:碑亭、闕臺、以及四周的角臺。
奇葩的是,
1、明清兩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槨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聳的封土下方;
而西夏陵的陵臺,卻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處,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2、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設置在獻殿內部,這也是帝王陵寢中絕無僅有的。
3、隱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營造時最為隱秘的工作之一,明代萬歷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設置在寶城的側面,令人難以察覺,20世紀50年代發掘時曾讓考古人員苦思冥想,大費周折。而西夏的皇帝們似乎并不擔心這一點,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設置在獻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獻殿至陵臺之間有一條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魚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
“這就很扯”
系統吐槽。
接下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西夏皇陵,
“首先,選址”
宋夏,受五音姓利之說的影響嚴重,普遍認為帝陵應:山高水來、東南地穹、西北地垂、后有走馬崗、前有飲馬塘、崗埠形勢、小頓大起、延連百里不斷者。
西夏王陵,背山面水,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
其次,整體布局。
明·《寧夏志》卷二十三記載:“賀蘭山之東,數冢巍然,傳以為西夏僭竊時,所謂為裕陵、嘉陵者。其制度、規模,仿鞏縣宋陵而作”。
學術界形成了兩種關于西夏陵區9座帝陵排列格局的假說。
一種觀點根據唐、宋時期流行的“角姓貫魚葬法”和“左昭右穆”宗廟牌位制度。
另一種觀點認為,分兩組建制:一組陵為“平原起冢”,另一組為“依山起冢”。
貫魚之次:亦作'貫魚之序'。
意思為:像成串的魚一樣,先后有次序。
角姓貫魚葬法,即五音中角姓[貫魚葬],家族中每個人的墓穴排位,與五音姓利有關。
系統挾持曹七七以令水友,直接甩了一張表。
“五音姓利陰宅布局為多為長方形,平面布局平均分作七份,分別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和乾坤艮巽四卦來表示這一周二十四個方位。
墓園之內總共劃分為四十九個穴位,其中只有甲、丙、庚、壬四個方位可以安葬,如有不足,乙、丁、辛、癸四個方位可以補充。”
同時又汲取了昭穆制度:
五音姓利墓地取穴之法稱作昭穆貫魚葬,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稱“穆”。
因而,五音選墓穴之法,又被成為[昭穆貫魚葬]
在宋朝,其宗廟中的昭穆排列次序時而以兄弟相繼為君昭穆異位,時而又昭穆同位,游移不定。
宮羽,墓穴朝向:坐東北向西南;
墓穴尊卑:甲庚壬癸辛丙。
昭穆葬:丁,南偏西。
貫魚葬:庚,西偏南。
商,墓穴朝向:坐西北朝東南。
墓穴尊卑:壬丙更辛丁甲。
昭穆葬:乙,東偏南。
貫魚葬:丙,南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