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墓穴朝向:坐東南向西北。
墓穴尊卑:丙壬甲乙癸庚。
昭穆葬:辛,西偏北。
貫魚葬:壬,北偏西。
徵,墓穴朝向:坐西南向東北
墓碑尊卑:庚甲丙丁乙壬。
昭穆葬:癸,北偏東。
貫魚葬:甲,東偏北。
(以上僅供參考,大家看看就好,切勿當真)
這些西夏王陵的外郭形制雖然有開口式、封閉式和無外郭式三種,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卻大體相同,分為角臺、闕臺、月城、陵城四部分。
月城和陵城,兩城相接,平面呈“凸”字形狀,月城至陵城南門之間,設有神道,兩側各有兩排石像生。
據發掘出的一座王陵和三座陪葬墓來看,王陵的地宮前有一個長約50米的斜坡墓道,地宮為一個前狹后闊的方形墓室,兩側各有耳室一個。
墓室用土坯壁,前壁刷石灰,上畫武士像。墓門呈拱形,室內以方磚鋪地。
“除此之外,西夏王陵還有陪葬墓”
系統換了一個視角,出現密集的墳頭:
“截至2014年,考古人員在西夏王陵共發現254座陪葬墓。”
按陵區地貌和陵墓遺存格局將50平方公里陵區自南向北分為4區:
1區以一、二號陵園為中心,有62座陪葬墓;
2區以三、四號陵園為中心,有65座陪葬墓;
3區以五、六號陵園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
4區以七、八、九號陵園為中心,附近殘存18座陪葬墓。
254座陪葬墓可分為夯土冢、土家冢、積石冢三種:
有的用黃土、碎石夯筑,呈圓錐或圓臺形;有的用自然沙土、礫石堆積,呈土丘狀;有的在沙土、礫石的土丘上碼放石塊。
據寧夏博物館調查,陪葬墓分布方式多種多樣。
有一域雙墓叢葬式、一域多墓叢葬式(包括一域三墓、一域四墓等)、聯域并穴叢葬式等。陪葬墓主人一般為爵高位重的皇親國戚或貴族官僚。每座帝陵的陪葬墓多寡不等。
在西夏陵區內,除了個別較大之外,絕大多數陪葬墓規模都比帝陵小得多。
在形制上,陪葬墓沒有帝陵所必有的闕臺、角臺、獻殿等個體建筑,在墓冢的形狀、城垣的顏色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都有明顯的差距。
“至于出土的物品”
系統直接給上圖,一頭牛躍然出現。
重點的就是這個,
在第177號陪葬墓的墓室中,出土有鎏金銅牛、就是屏幕上這一件,還有鐵狗等金屬制品,還有石馬等石雕。
在第78號陪葬墓中,出土有石狗等石雕。在第182號陪葬墓中,發現開元通寶、樣符通寶、天圣元寶、皇宋通寶、熙寧通寶等錢幣。
墓室內還發現綠釉罐和白瓷碗殘片,殘碎銅片、銅塊,殘斷銀絲、銀帽鐵釘等。
“西夏人跟大宋穿著有區別嗎?”
忽然有水友好奇問道。
“不太一樣”
系統直接展示了幾幅圖:
“這是,莫高窟第409窟中《西夏譯經圖》、《官員和侍從》、《佛教祖師與帝王》、《梁皇寶懺圖》、《梁王寶懺圖》圖,可見頗有異域風情”
系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