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鰍落窠
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門村小組范圍內,是曾氏五房的一個房廳,廳主喬新公。相傳按九鰍落窠形設計坤山艮向兼申壬,人丁興旺,九鰍落窠,意思是建在盛產泥鰍的水田里。后來,另一房建烏鴉落陽堂制煞它,因為烏鴉喜歡飛到田里吃泥鰍,喬新公在堂后建了一個鳥銃形,對付屋后的烏鴉。
烏鴉落陽
位于三僚曾屋村南門村小組范圍內,是曾氏五房的一個房廳,建于乾隆癸酉年,堂主是莊陽公。相傳因為“九鰍落窠”祠建成后,人丁非常興旺,故莊陽公建祠時,按“鳥鴉落陽”設計了這個房廳,此堂為丁山癸向,為了克制前面“九鰍落窠”堂,設計了這個烏鴉泊田的形狀,在祠內安放了一個踏米的舂,每天一上一下地踏米,像烏鴉低頭啄食泥鰍的形狀。民國三十四年被火燒毀。
三僚村建筑風水頗有講究。
曾氏下砂
位于三僚圩北面河邊,沿山梁人工加筑的一道土壩,高約2米,寬約3米,長約50米。曾氏下砂的修筑,是明代曾氏與沈氏爭奪生存空間的建筑,砂手護住曾姓祠堂的下方,不讓生氣沖走。
但修筑下砂,卻在沈姓的上方,擋住了他們的生方,故發生了爭執。曾氏借助的皇室的權威修筑了下砂,并將太監黃榜的墓葬在砂手上,制煞了三僚沈氏。
龜蛇把水口
位于三僚圩側河邊,三僚河水在此繞圩而流,曾氏在此人工堆積了一個圓土堆,一個長條形土堆,象征龜形和蛇形,讓龜蛇保護水口。
出土蜈蚣
出土蜈蚣是三僚后龍山的別稱,由楊救貧的鈴記”出土蜈蚣艮寅向“得名。明代以前,三僚沈姓的后龍即出土蜈蚣,曾氏在與沈氏爭奪風水時,正對著蜈蚣建了一個石拱橋,是個弓形,在橋頭建了一座水閣,為箭形,用于破出土蜈蚣的建筑。
章罡土和七星池
位于三僚廖屋村北無蚊祠后面,是一座人工修筑的土堆,高約2米,厚約3米,寬約20米,把一條從山谷里涌來的溪流分成二半,一條流入村內,經七處水池曲折流入村前小河,另一條從村邊繞流入村前小河。建在明代初年,由國師廖信厚主持修筑,目的是化解本村后龍座山山煞水煞,使廖姓后代人丁興旺。其做法是”文公無蚊祠“、”月洲堂“為軸,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在無蚊祠后龍構筑章罡土、由北而南開挖”天乙池(土)“、”犁頭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硯池(水)“、”半月池(金)“、”太乙池(土)“,七池以小溪相連貫通,自太乙池起,逆水而上至章罡土;同時,先后在廖屋村內開挖了一百零八口塘,七星池如人的七竅能通氣聚氣,對應一百零八口塘,恰似人體全身上一百零八個穴位,使之血脈暢通。
(這些,大家看看就好,勿c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