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陽城宮城正門閶闔門具有三出闕。這一時期除了延續漢代闕制之外,以北魏閶闔門三出闕為代表,此建筑繼承了西漢都城宣平門的闕制,但又有變化,以圍墻將雙闕和城門連接,形成了形成了完整獨特的凹字形三出闕城門建筑形制。這種形制也逐漸影響到了唐宋的門闕制度。
唐宋時期。
闕制出現新的變化,漢魏時期流行的城闕、宅闕、墓闕、廟闕日漸減少;樹立于宮城的宮闕數量也明顯變少,一般只設立于宮城南門外。
但是,陵闕非常發達。
唐代帝陵共有六組三出闕建筑,除四門外設置三出闕以外,朱雀門外的乳臺、鵲臺也各設置一組三出闕建筑。而宮室內的三出闕逐漸減少,僅皇家宮城南面設置一組凹字形的三出闕建筑與城門為一體。
大明宮含元殿則仿造凹形闕的形制,兩邊設置三出闕的兩閣。
宋代。
延續了唐代的這種形制,多設置陵闕,而四門外的闕與門相連,四交闕也設置為三出闕相連的直角形制。
西夏,
其王陵建筑亦有三出闕的闕臺建筑,使用的卻是圓形三出闕,形制卻與中原不同。
實物提現:
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因號墓為陵,陵內壁畫設置二十四桿戟架,也有一組三出闕的建筑壁畫,為我們提供了完整的唐代三出闕建筑形象。
而遼寧博物館所藏宋代銅鐘上刻畫有宋代汴京宮城正門宣德門形象,三出闕五門道的建筑形象甚為宏偉。
“至于,設戟制度,之前講過”
曹七七道:
“在古代,以戟為杖”
“列戟制度是唐代等級制度,也是儀仗。”
“帝王宮廟,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公府都要列戟,分六個等級,24桿18桿16桿14桿12桿10桿,分東、西兩邊對稱排列”
元明清時期,
闕制式微。
中國古代闕發展到元明清三代,傳統意義上的闕已經消失,僅皇宮正門還繼續使用,但形制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完全從其他建筑群的標志地位退出。
明清故宮午門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而元代尚有的三出闕建筑,也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消失。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天安門就是闕后期演變的形制。
除此之外,乳臺是闕臺的一種。
曹七七指了指后方:
“咱們再向后走,就是乳臺”
除此之外,闕的種類有很多。
闕,在中國古建筑中也是一種特殊的類型,它的發展變化很大。現存的地面古建筑中,要以闕為最早,漢代的地面古建筑除一兩處石祠而外,就是闕了。闕一般有臺基、闕身、屋頂三部分。
皇宮門口的闕,也叫象魏,遠古時用于頒布法令之地,是古代宮廷等大型建筑入口入豎立的雙柱的名稱。東闕叫蒼龍闕;北闕叫玄武闕。
闕,又稱作兩觀、象魏,實際上就是外大門的一種形式,與牌樓牌坊的起源可能有相同之處,但后來的發展則分道揚鑣,各盡其能了。
根據《說文解字系傳》的解釋,闕這種建筑物是古代帝王在宮廷大門之外建兩個對稱的臺子,在臺子上建樓觀,上圓下方,因其兩臺子之間闕然為道,所以稱為闕。
因為在闕樓上可以觀望,所以又稱之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