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昭陵由鵲臺至北神門,南北軸線長551米。”
系統支配著曹七七扭身將鏡頭對準身后的第一道門戶,分列左右兩側的鵲門。
鵲門為單檐歇山頂,高十余米,通體涂以朱紅,飛燕料峭盡顯大氣磅礴。
“這鵲門是喜鵲報喜的意思嗎?”
有水友好奇不已。
“不是”
曹七七道:
“鵲門又叫闕臺、兩觀、象魏。仿城址中的闕樓,這是一種象征禮制的建筑。”
[闕]是古代中國最高等級的建筑形式之一。
“闕”是中國古代城門、宮殿或者陵園的一種標志性建筑。因通常左右各一中間有缺口而名為闕或雙闕。
闕制中最高等級的三出闕一般聳立在帝王居住的宮廷大門前面,是天下獨尊的標志性建筑。
在古代,有“天子三出闕”之說。
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
闕是門前道路兩旁高起的建筑物,多建于宮殿之前,不僅是宮殿的重要裝飾物,而且是國家頒布政教法令的地方,稱之為“象魏”。
闕最早出現在西漢,闕有單闕、二出闕、三出闕之分,天子用三出闕。
中國發現的首個三出闕城門為隋唐東都洛陽的應天門,這是古代帝王等級象征的禮制。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都城,始建于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重建于唐高宗顯慶元年。
應天門為宮城的正南門。洛陽城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
曹七七一邊拉近鏡頭,一邊解釋道:
“闕的形制有單闕、二出闕、三出闕、子母闕等”
闕在歷史的長河中,在隨著朝代更迭不斷演變。
(演變過程可能較為枯燥,大家可以直接看末尾)
“三出闕雛形階段是先秦的闕”
最早的三出闕實物是秦始皇陵園三出闕。
據考古發現,這兩組三出闕分別立于東西內外城門之間,他們獨立聳立于門前,三出闕和城門一起構成陵園最富標志的建筑性群體。由此也可以證明,至少在秦代,已經有了三出闕這種最高級別的闕。同時表明,以單闕,二出闕,三出闕為體系的古代闕制已經形成。
而且根據記載:秦孝公遷都咸陽時,“冀闕”被當作最重要的建筑物首先被營建。
漢代,
三出闕禮制和闕形門出現。
漢代闕的使用非常廣泛,不唯天子、諸侯,不限于朝廷,而三出闕這種形式則唯能聳立于帝王的宮室和陵寢之前。
漢代霍光墓就因起三出闕逾越禮制而成為謀反的證據。
然而漢代的三出闕作為帝王陵寢專用并未形成固定形制,漢宣帝杜陵的考古發現,杜陵使用的并非是三出闕的建筑,而是子母闕的形式。
而在漢陽陵的考古發現中,考古人員則發掘出了三出闕的闕形門式的建筑,已經將闕和門結合起來,而不是獨立的設于門前,這是闕在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