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結束后,尚有四項重要祭禮,即虞祭、袝祭、祥祭與禫祭。
虞祭:既葬之后的祭祀。
虞為葬后之祭,
《清史稿·禮志十一》:“既卜葬……題主、虞祭如常儀,歸奉升祔太廟。”
袝祭:即將死者的神主、袝歸祖廟以享祭祀。在卒哭后第二天進行。
袝為合于先祖廟之祭。
祥祭:親喪滿十三個月或二十五個月的祭祀。
禫祭:除喪服之祭。
曹七七頓了頓說道:
喪葬屬于五禮中的兇禮。
兇禮,西周五禮之一。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死后照樣分等級
喪禮,是指與自己有著不同關系的人死亡之后,自己按照名分服喪的禮節。我國古代對喪葬禮儀一向十分重視,認為這是子孫盡孝的最重要的表現,國君和貴族在這方面的要求更嚴格,形成了許多繁文縟節。諸如服喪的級別,服喪的時間,服喪的樣式,舉哀的程序,殯葬的規格等等,歷來都有嚴格而瑣碎的規定。
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都有不同的稱呼。
《禮記·曲禮下》就記載,天子死了叫做崩,諸侯死了叫做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傳統的喪葬祭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為喪禮,即死者臨終直到下葬之前的一系列儀式;二為葬禮,即下葬過程中的各種儀式;三為祭禮,是指下葬之后所舉行的一些儀式。
死者在彌留之際,要為他換一下鋪位,這叫做“易簀”。
臨終時用蓬松的絨絮放在口鼻上,觀察是否斷氣,這叫做“屬纊”。
人一死便要為他招魂,稱為“復”,即由專門的人拿著死者的衣服,到屋頂上向北呼喊死者的名字,概因傳說中北斗是主死之神。
(南斗是主生之神。)
招魂所用的這件衣服叫“壽衣”。
接下來是為死者沐浴,然后在死者口中放入米或者玉器,這叫做“飯含”。
人死之時即遣人報喪,獲知消息的親友要上門哀悼,這叫“吊唁”。
吊唁要送禮金和挽聯之類的東西。然后是入殮,入殮分為小殮和大殮。
小殮是指給死者穿上壽衣,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次日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