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謚號和年號怎么方便區分呢?”
忽然有水友問道。
曹七七想了想說道:
“一般說來,唐以前多稱謚號:如周文王、漢武帝。
唐、五代、宋、元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明清兩代:由于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故常用年號稱代皇帝,如嘉靖、康熙。”
廟號、尊號、年號、謚號的區別
1、對象不同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廟號是帝王在供奉時所用的名號。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的稱號。
2、本質不同
廟號:廟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謚號:周朝確立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年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志。
“那末代皇帝怎么辦呢?”
有水友腦洞大開。
“通常,皇帝的謚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
曹七七道:
“末代皇帝的謚號大多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正權上謚,比如明崇禎帝的謚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贈崇禎的謚號為“莊烈帝”。”
“哦哦,這樣子哦”
“可是,為什么會出現【改元】的年號呢?”
曹七七看了看這個問題,道:
“以年號紀年,是從西漢武帝劉徹時開始使用的,一般每換一個皇帝改一次年號,該年號稱之為“改元”。也有的皇帝在位期間改好幾次年號,比如漢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個年號。”
準確的來講:
改元,指中國封建時期皇帝在位期間改換年號,而新皇帝即位時頒布年號則稱為【建元】。每個年號開始的一年稱元年。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時更換年號,稱為“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
唐玄宗即位初年建元“先天”,這年即稱先天元年,后改元“開元”,又改元“天寶”。到了明代以后,才規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成祖年號是永樂,明成祖就是稱為永樂皇帝。
取消原年號和啟用新年號的原因,常常見于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根據自然界發生的自然現象。比如公元前134年,出現彗星,漢武帝就在這一年改年號為“元光”。
二是根據帝王的活動事跡。如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帶領群臣在郊外狩獵時,得一角獸,原來從未見過這種野獸,感到很吉祥,于是這年就改年號為“元狩”。
三是為皇帝歌功頌德。如唐代的武則天,在位二十年,改了17個年號,什么“天授”“如意”“長壽”“萬歲通天”等等。
四是附會一些荒誕無稽的現象,以體現所謂的天意。比如宋真宗第三次的年號為“大中祥符”,說是這一年的正月,號稱“天書”認為是上天降下吉祥,于是大赦,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