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謚號并不陌生”
曹七七忽然說道:
“謚法,是指追謚的準則。即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跡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
始于西周中葉稍后。從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號均自稱。孝王之后,方有謚法。
后仍有自立王號者,如春秋時,楚君熊通自立為武王。天子及諸侯死后,由卿大夫議定謚號。秦始皇廢不用。漢初恢復。以后帝王謚號由禮官議上。貴族大臣死后定謚,由朝廷賜予。
明清定謚屬禮部。
此外,又有私謚,始于東漢,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親族門生故吏為之立謚,故稱私謚。
關于謚號,中國的謚法(本作諡法),產生的年代有許多的看法:有周公制謚說。
周公制謚:
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于牧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謂號謚。
關于謚號,有“文謚二十四武謚十八”之區分。
《明會典》記載最早出現了謚號固定的排序。
文官謚號:
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謚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后,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
唐朝時,謚號最好的為“文貞”
宋朝時候,為了避宋仁宗名諱(趙禎),將文貞改為文正。(司馬光提出‘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
宋到明清以“文正”為尊,
清只有八個人表了“文正”(但只表漢族官員(譬如:左宗棠),滿族的一般最高榮譽是配享太廟)。且文正只有皇帝圈定。
清代僅次于‘文正’的謚號為:‘文忠’、‘文襄’
清朝賜文,最低門檻入過翰林。
武將謚號:
與此同例,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謚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恒、愍、烈、勇、僖。
明朝武將最好謚號:‘武寧’,譬如:徐達:徐武寧王。
此外,
還有一種文武通用的謚法。
通謚:文臣武將皆可用的‘忠’字謚號:
與“忠”字搭配組成二字謚號的用字,依次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憲、節、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壯、宣、裕、果、勇、愍、剛、惠、愨、懷、清。
另,宋朝文正的謚號也是最高的,譬如:范仲淹-范文正公。
此外,最重要的是:
謚號沒有高低之分,只有褒貶之分。
Ps:《大清會典》規定的“群臣謚字”為:
“忠孝純誠文獻成憲宣昭明哲度武烈勇壯剛果威恒毅恭敬莊端恪欽穆厚安泰敦裕良康惠和順溫正肅簡靖清介節愨僖平貞確質潔思慎密定直義勤襄景敏理通達榮隱愍懿”。
官員謚號均為一二字,明清二字。
唐之前,還沒有一整套完善的謚號等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