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開奶
這天產婦開始給新生兒喂奶。為了使嬰兒將來能吃苦,喂奶前先灑幾點黃連水,使嬰兒吃奶前先嘗到苦味。而后將糖等汁水用手指抹在嬰兒嘴上,讓嬰兒吃奶。
⑤拜床母
傳說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間在婚禮、生育、三朝、滿月等時候有拜床母的習俗,多以澆了酒的肉等為祭。
3滿月禮
又叫彌月禮,小孩出生滿一月舉行,主要風俗有:
①滿月酒
民間普遍流行的滿月禮風俗。此日,親朋好友帶禮物來道賀,主人設豐盛宴席款待,稱為滿月酒。
②剃胎發
滿月時,為小孩第一次剪理頭發,稱為剃胎發。一般是請理發匠上門,理完后給賞錢。小孩則著新衣。
③移窠
又叫移巢、滿月游走等。
民間風俗,嬰兒初生是不能隨便走動的,到了滿月時就可以了。此時,母親抱著嬰兒到別人房間中去,四處游走,稱為移窠。
4百日禮
①穿“百家衣”
幼兒百日,民間風俗給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長,認為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從各家取一塊布片,將布片拼合起來做成服裝也就成了百家衣。
②戴長命鎖
長命鎖是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民間認為,只要佩掛上這種飾物,就能辟災去邪,“鎖”住生命。
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
佩長命縷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據《荊楚歲時記》、《風俗通》等書的記載,在漢代,每端午佳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這股絲繩被移到了婦女臂上,漸成為婦女和兒童的一種臂飾。在當時,由于戰爭頻繁,加之瘟疫、災荒不斷,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纏繞于婦女和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這種彩色絲繩,就被稱之為“長命縷“、也叫“長生縷“、“續命縷“、“延年縷“、“五色縷“、“辟兵繒“、“朱索“、“百索“等。
到了宋代,這種風俗,繼續存在。不僅流行在民間,還傳入宮廷,除婦女兒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節前,皇帝還親自將續命縷賞賜給近臣百宮,以便他們在節日佩戴。
宋代稱這種五彩絲繩編結物為珠兒結、彩線結,其形制已較復雜。除絲繩、彩線外,還穿有珍珠等物,在當時汴京等地的街市上還有不少店鋪和市販,專門以銷售這種飾物為生。
到了明代,風俗變遷,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兒童,并成為一種兒童頸飾。
5周歲禮
周歲禮最普遍的風俗就是“抓周”了。
抓周,又叫“試兒”,“羅列盤盞于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試蒣’。此小兒之盛禮也。”(《東京夢華錄》)小孩不經意的一抓,引起大人浮想聯翩,這一風俗極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于民間,還出現了專為小兒抓周時使用的套裝禮器。
“關于祭祀,在古代仍舊有所不同”
曹七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