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七炁天君
北方洞陰朔單郁絕五靈玄老五炁天君
中央玉寶元靈元老一炁天君
[昊天大帝與先天五帝]的祭祀是古代菅方祭祀的【最高等級】,稱:“郊祀”。
周代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
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
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并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
天子身穿大裘,內著袞服,頭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東南側。
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
接著天子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升騰于天,使天帝嗅到氣味。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
隨后在樂聲中迎接“尸”登上圜丘。
尸由活人扮飾,作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尸就坐,面前陳放著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
這時先向尸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作五齊。
前兩次獻酒后要進獻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鹽的菜汁)等。第四次獻酒后,進獻黍稷飲食。
薦獻后,尸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酢。
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云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
最后,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賜福于天子等,稱為“嘏”,后世也叫“飲福”。
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
后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漢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負責。
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禮,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輪一遍。
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在長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個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這是漢代南郊祭天之始。
后來在洛陽城南建圜丘,壇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天地之位,下層分設五帝之位,壇外有兩重圍墻,叫做“壝(Wéi)”。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門樓上舉行特赦儀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靈宮祖宗神像前行“恭謝禮”。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改變圜丘禮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蓋祭壇。明成祖遷都BJ后,在正陽門南按南京規制營建大祀殿,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
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變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后天五人帝是,僅次于“單獨郊祭天帝(共五個,又稱:先天五方上~+~帝、五天神)”,是最高祭祀等級的儀式之一。
后天五帝屬于大祀,祭祀內容包括作為主祭的后天五方上~+~帝,以及各自配帝、各自從祀官、各自從祀星、三辰、四方七宿等一起組合祭祀的儀式,一年一次,五帝祭祀內容,合計如下:
1、天帝:東郊青帝配帝:伏羲從祀官:句芒從祀星:歲星另有從祀:三辰、東方七宿
2、天帝:南郊赤帝配帝:神農從祀官:祝融從祀星:熒惑另有從祀:三辰、南方七宿
3、天帝:中郊黃帝配帝:軒轅從祀官:后土從祀星:鎮星無從祀
4、天帝:西郊白帝配帝:少昊從祀官:蓐收從祀星:太白另有從祀:三辰、西方七宿
5、天帝:北郊黑帝配帝:顓頊從祀官:禺強從祀星:辰星另有從祀:三辰、北方七宿
一年一次,于孟夏之月,必須見龍星,即可開始祭祀。
祭祀后天五帝的方式:
雩五方上~+~帝于雩壇,五帝配于上,五官從祀于下。
“帝,犧牲用十太牢”,即:每帝一牛,共十頭牛。籩豆之后的,與郊祭數量一樣。有無少牢(羊)一般各朝各代會有區別,但是,此為最高等級祭祀,所以,自古以來,犧牲均為“牛”,唐朝左右,在祭祀中,取消了特牛。只有最后一個王朝清朝特殊。
雩壇是神馬?
(雩: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
(雩壇,yútán,古時祈雨所設的高臺。)
酈道元《水經注·泗水》:“門南隔水,有雩壇,壇高三丈,曾點所欲風舞處也。”
Ps:
有一個詞叫【沂水舞雩】:指知時處世,逍遙游樂。
舞雩:古代求雨時舉行的伴有樂舞的祭祀。
《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后指樂道遂志,不求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