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
曹七七道:
“這就是道教的神仙體系,大家看看就好”
曹七七嘆了口氣:
“好了,繼續說北宋皇陵”
“北宋諸皇陵建制大抵相同,皆由上宮、下宮、祔葬后陵和陪葬墓組成。”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北宋皇陵兆域建有寺院。”
這在北魏時期就以及開始,到了宋代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故而在陵園設置佛堂形成為定制。
“南宋皇陵沒有嗎?”
水友們問道。
“沒有”
曹七七肯定道。
“那南宋皇陵是怎樣的呢?”
路人甲追問道。
“這個....”
曹七七想了想:
“南宋皇陵算是是權殯葬制”
“權殯?”
大多數人都蒙圈了。
“嗯”
曹七七道:
“權殯是中國古代墓葬形制習俗之一。”
殯在歷史的演進中,由堂而野,由尸體、靈柩而至于其他事物,意義逐漸有所轉移。
唐·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說吳指南死于洞庭之上,“遂權殯于湖側”,這顯見是殯在戶外。
南宋帝陵屬暫厝之地(暫厝:淺埋以待改葬或停柩待葬),形制比較簡單,因為北宋諸帝的陵寢在中原地區,而宋室南渡以后,雖在紹興附近經營陵墓,但只能算是“權殯”,稱為“攢宮”。
意思是說將來北伐成功,還是要回歸祖陵的,所以,南宋八帝的陵寢,建筑規模并不像傳統帝王陵那樣規模宏大。
“前文講解過,宋演戲唐制,在唐朝墓葬中有‘歸葬’、‘權葬’-‘權厝’、‘遷厝’、‘遷襯’等”
“權葬就是其中的一種”
“大佬,安葬從權是什么意思呢?”
一名叫我愛九塊五的水友問道。
“安葬從權是一種下葬的講究”
所謂安葬從權法:
擇大寒節五日后,立春節之前,乃新舊歲官交承之時,先擇日破土,又擇吉日安葬,如開山立向,不忌年月日時克山家,更不忌太歲月家諸兇神殺,就立春前謝墓,或于來年寒食節后清明節內,用人夫工匠,盡一日之內,加土謝墓,則無禁忌。
設從權之法:
如遇貧乏之家,或死于四、五月或六、七月炎蒸酷熱之天,衣食尚且不足,棺木自然薄削,臭穢莫堪,豈可久停,必致敗害,故不得已,從權葬之,術上宜諒。喪家稍有力者,則抬出明幽之所,掘土砂以壓之,使伏土氣,免致敗害,另擇吉日埋葬,使生人致福,死者得安,乃術士仁人之心,亦喪家子孫之幸也。
【此段話的意思為:】
古人認為人死,喪家必須選擇吉日葬。
然而遇特殊情況:如喪家貧窮或人死于炎熱的夏天,亦可變通一下,先行下葬,等日后再另擇吉日埋葬。
權:權變、變通之意。
安葬從權法兩種:一為乘兇、二為乘亂。
埋葬即在大寒五日后耒到立春前這段時間里擇日下葬,可無所禁忌。這時利用神煞交接班之余,不過一定要在立春或來年寒食清明加上謝墓。
“大佬,乘兇是什么意思呢?”
眾人越聽越迷糊,感覺如同聽天書。
曹七七猶豫再三道:
“這些都是殯葬之法,你們知不知道都無所謂的”
“不管,我們聽不聽得懂是我們的事情,說不說就是你的事情了”
眾人表示不慫。
曹七七:.......
“你們知道兇葬和吉葬的區別嗎?”
眾人:“不知道”
曹七七:...........
“周公七尺周堂經說:凡兇葬不避兇年惡月、天罡地殺,及眾神皆不能為咎。”
《百忌》:凡人初死不問年月,若三日內乘兇葬之吉,雖值兇神亦不為害,以其不犯地域故也」。今人兇葬盡三日之內或一旬之內,不問山向年月,但擇吉日,就當日盡破土,此一日之內成墳。惟有月家州縣官符占開山立向之處,不宜斬草舉哀拜壙,俟兇神過,方可擇日加土,甃砌謝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