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及殲滅恩克蘭第一軍以后,帝國軍隊接下來的戰報了。
在殲滅了恩克蘭第一軍后,帝國軍隊的兩個軍便將進攻的重點放在了第三軍依托的據點防線身上,而南下支援他們的第四軍的五個師外加原本就活躍在南方戰場的第十師則是單獨編組起來,負責從海岸線發起進攻。
值得一提的是,恩克蘭共和國的首都恩克蘭斯城就是一座繁華的沿海城市,第四軍六個師只要能夠擊敗眼前的攔路虎,再繼續向前推進,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可以直接打到恩克蘭斯城的郊區。
不過,恩克蘭人可不會讓他們那么順利的推進,哪怕失去了一支艦隊,恩克蘭人的海軍實力依舊強大,他們還是能夠讓戰艦游弋在近海,將陸地上的戰場納入艦炮的射程范圍內,從海面提供猛烈的火力支援。
要知道,每艘戰艦的側舷都至少部署了數十門火炮,這些火炮齊射的強度比恩克蘭陸軍的一個師的炮火火力還要強。
正是在恩克蘭海軍的威脅之下,第四軍的六個師才會與恩克蘭陸軍僵持對峙,遲遲沒有打開戰局,他們并不急著進攻,而是等待己方海軍的支援。
沒錯,就是己方海軍的支援。
在贏得第二次普羅登海海戰后,帝國海軍便帶著俘獲的戰艦一同回到了友方港口,對戰艦的船身進行修補,順便補充戰斗中損失的水手。
帝國海軍也沒有急著出動,按照維塔利格的想法,他準備等俘獲回來的恩軍戰艦修繕完畢,并配屬水手后,將那些戰艦納入艦隊的作戰序列后,再揚帆出航,支援前線的戰場。
在系統的加持下,這里的速度不會太慢,最遲也只需要到十二月的上旬,他們就可以正式出發了。
視線放回陸地戰場,盡管依托著據點進行防御,但恩克蘭第三軍的防守還是略顯艱難,他們要面對的是帝國軍隊士氣高昂的兩個軍,在后者的猛烈進攻下,幾乎每天都會丟棄一兩個據點,從前線不斷傳回來的噩耗讓第三軍的指揮官止不住地發愁,頭發大把大把地往下掉。
恩克蘭人的指揮官并不是沒有想過撤軍的,但是恩克蘭共和國的地勢主要以平原為主,一旦他們選擇放棄那些據點,向后撤軍,恐怕就只能退守城鎮與敵人進行更加慘烈的巷戰了。
因此,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然恩克蘭指揮官都不會主動下令撤軍,將修好的據點防線拱手讓給敵人。
然而就算他們不會主動撤軍將據點拱手相讓,帝國軍隊的攻勢還是不斷地蠶食著據點的數量,在帝國炮兵的猛烈炮擊下,據點單薄的圍墻就如同紙糊的一般,很快就會被摧毀,在圍墻被摧毀以后,據點的淪陷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這便是據點快速淪陷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