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胡服騎射’改革時間短,見效快;
秦國‘商鞅變法’則歷時長,見效慢。
在歷經秦孝公艱阻重重的二十年,才初見成效;
后又經秦惠文王二十年奮斗,通過謀東出、邦交拉鋸、平定義渠、攻占巴蜀一系列努力,才使秦國真正富國強兵。
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乃攻占巴蜀。
巴蜀之地,不僅為大秦橫掃六國提供糧草戰略支撐,還使秦國在滅楚戰爭中,占據了戰略制高點。
古來素有‘得蜀便得楚,得楚天下并’的說法。
戰爭乃國政之廷續,從無為了戰爭而戰爭之說。
長平之戰,乃秦、趙舉全國之力進行戰略大決戰,不僅犧牲了大量士兵生命,還極大消耗兩國的綜合國力。
趙國雖然在軍力上強大,但國力不及秦國是其致命傷,在這次持久的消耗大戰中越發突出。
秦國在長平之戰后,還能繼續征戰甚至統一天下,根本原因是國力強大。
而反觀趙國,經過十數年的休憩,也無法恢復過來。
‘胡服騎射’與‘商鞅變法’在長平大對決,乃戰國歷時兩百年的諸國改革變法的最后一次大決戰。
此戰,商鞅變法以勝利者的高姿態,助力深刻變革的大秦帝國實現大一統。”
陳麒麟看到這,深以為是地頷首。
考卷的上面部分,都是那位武進士對長平之戰,秦能取得勝利的歷史、戰略層面上的論述。
陳麒麟繼續查閱考卷的下面部分,該武進士則從戰術層面論述長平之戰。
秦國力遠強于趙,剛開始秦軍并沒有進攻,而是采取與趙軍對壘之策,最后趙先扛不住,出現缺糧狀況。
為此趙王向齊國借糧,但齊乃親秦派當政不肯借,這也是秦遠交近攻外交策略的成功。
秦一步步逼迫得趙王只能在國力耗盡前臨時換將,遂無奈地棄用偏于防守的名將廉頗,啟用趙括。
趙括遵趙王旨意,變更廉頗防御部署,更換將官,組織進攻。
這是趙國不得不為之的一次驚天豪賭。
秦則暗中換上名將白起為主帥,白起針對趙括急于求勝的弱點,采取佯敗后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等一系列戰術方針,最終獲得戰爭勝利。
趙被秦長平一戰徹底打殘…
接著,這位武進士補充了: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降卒的原因;以及后來白起為何不趁大勝之勢,一舉攻滅趙國的原因。
最后,武進士還將若自己為秦軍主帥,會如何打這場戰的想法寫上,并進行了總結…
陳麒麟看過后,拿起毛筆直接在考卷上寫下三個字:
上上等!
他將考卷交給秦始皇。
嬴政也寫下:
上上等!
扶蘇、李斯和王賁看過后,亦是非常驚艷,同樣批注:
上上等!
經過數個時辰批閱,嬴政、陳麒麟他們終于將三十六份武進士考卷全部批閱完成,并完成了排名。
成功選出武狀元、武榜眼和武探花。
不過,名字上的封條還沒有揭開。
嬴政頗為期待地看著武狀元策論,道:
“來人,給朕解除姓名封條,讓朕看看到底是何等俊才,能寫出這卷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