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算官相當于唐國的中書令,掌管南詔國所有的機密要事,代南詔國君判押處置之事,由著清平官兼任,權威最重。
可以說,這個內算官,如果想要推翻南詔國王室,那也只是輕而易舉之事。
此時。
鄭佑一推舉那位管著六巢的外算官,蒙月清平官之時,蒙月心中那可是一百個不愿意。
這不。
蒙月一聽鄭佑之言后,未等晟豐祐發話,直接站了出來,“陛下,臣到是愿意為陛下分憂解難。可臣要是出使唐國,那勢必導致臣所管轄的六巢混亂。所以,為了我南詔國各曹穩定,為王清平官提供糧草,為我南詔國大軍提供糧草,臣到是認為鄭清平官才是出使唐國的最合適人選。”
嚯。
開干了。
南詔國內部分成三系。
一系乃是王嵯巔一系,就好此這位鄭佑。
一系乃是皇系,就如這位蒙月,而且蒙氏更是皇族,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是皇系了。
另外一系嘛,可以說兩邊都不沾,但兩邊也都沾,在南詔國的眾朝臣之中,屬于兩頭草的人物。
也著實。
在當下的南詔國而言,整個南詔國,可以說都被清平官王嵯巔給代管著,其有著絕對的權力處置任何事物。
所以,這第三系的朝臣們,基本上,有六七成的可能會倒向王系。
反觀這皇系嘛,要能力沒能力,而且還好大喜功的,甚至連權力都被王系的人給占了去,哪怕這位蒙月掌著六巢,可真要是王系一發動,他蒙月也只能是一個光頭司令。
王皇兩系開干了。
這讓所有在場的朝臣們開始觀望著這場爭斗,心里各自都在暗自祈禱,祈禱鄭佑他們開干之后,不要點他們的名。
隨著蒙月一反擊,晟豐祐到是連連點頭,很是認為蒙月所言不差,隨即望向鄭佑。
在晟豐祐的心里,只要鄭佑出使了唐國,那他就可以重新掌回朝政,到時候,整個國家也就回到了他自己的手中。
“陛下,臣到是也愿意出使唐國。可是臣乃是代王清平官處置國事之人,如臣出使唐國,那王清平官攻打驃國之事,那可就得暫停了。戰事一停,我南詔損失的糧草,兵馬,以及錢財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陛下,臣算過一筆賬,如果攻打驃國之戰一停,我南詔損失的錢糧之數,乃是以百萬計。想來陛下必然是不想看到這份損失的吧?”鄭佑很聰明,又再次把攻打驃國之事提了出來,好逼迫晟豐祐放棄他出使唐國的人選之意。
隨著鄭佑的話一落后,晟豐祐還真不敢再派鄭佑出使唐國了。
爭來爭去,吵來吵去,最后依然還是那位蒙月清平官成了出使唐國的使節。
而同時。
晟豐祐也命令鄭佑籌備糧草,為各大軍出發提供后援。
又同時,晟豐祐命鄭佑再次傳遞他這個南詔國國君的圣旨,讓王嵯巔回援,哪怕不回援,也要調派弄棟節度的另外兩萬兵馬前去南唐兩國邊境,以示壯聲威,便于蒙月出使唐國好以此來威懾之用。
晟豐祐這個南詔國君做到這個份上,也是獨一份了。
不過說來。
南詔國與著當下的唐國很類似。
沒有多少的權力,全部被下面的人給掌了權。
南詔國到處在征調兵馬,而糧草也在大量的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