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數量確實存在缺口,但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
“什么辦法?”
“蒙學部男女合校。”
這句話一出就像捅了馬蜂窩,朝堂頓時就亂了起來。大家紛紛討論,總體來說是不贊同的居多。
周啟早就預料到這一點,問道:“諸位因何反對男女合校?”
有官員道:“須知男女大防啊。”
許多官員贊同的道:“是啊,男女同校讀書,若鬧出丑聞來如何收場?”
周啟笑道:“我說的是蒙學男女合校,現在蒙學幾乎都是十一二歲以下的孩童,用男女大防來約束他們豈不顯得有些小題大做了嗎?”
“就以諸君為例,家中年幼子女難道就沒有異性玩伴了嗎?”
眾人都不說話了,不少人露出尷尬的表情。
這個年代的禮法還沒有嚴厲到變態的程度,男女別說小時候,長大也也一樣能正常交往。
當然了,也是有限制的,比如年齡稍微大一些就不能一起去無人處之類的。
但只要不去做那些容易惹非議的事情,大庭廣眾之下正常交流完全沒問題。
用這個玩意兒來約束幼童,他們屬實拉不下那張臉。
周啟繼續說道:“當初施行男女分校,是因為當時的主要工作是掃盲。”
“很多十幾歲乃至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要入校學習,分校主要是為了防范他們鬧出什么亂子來。”
“現在掃盲工作已經完成,蒙學正式回歸它原本的用途,學生皆是不諳男女之事的幼童,自然也就無需再分校。”
“大部分村莊適齡學童并不多,男女分校之后造成師資力量浪費,合校之后就能充分利用這部分力量。”
文易情不自禁的點點頭,說的太對了。
雖然當初施行男女分校的原因和他說的并不完全一樣,但那些都不重要了,現在確實可以在蒙學階段進行合校。
合校之后能釋放出很大一部分師資力量,后續延長在校時間的計劃也能行得通了。
周啟能想到這樣的辦法,能力魄力都非同一般啊。
“周監正所言有禮,大家之所以認為男女應該分校,也是受到固有規矩的限制。”
“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也是人之常情,就連我都沒能發現這一點,幸賴你提醒啊。”
周啟謙虛的道:“大王日理萬機留意不到這些小事在所難免,為國獻策本就是臣分內之事,不敢居功。”
文易道:“好,你的改革原則上我準了,具體的細則下朝之后在詳細給我說一說。”
……
很快他們就發現把事情想的太樂觀了,許多人初中畢業后并沒有繼續進學的想法,而是回家種田或者去學手藝。
真正選擇繼續讀書的不到五分之一。
文易除了無奈還是無奈,‘讀書改變命運’這個觀念想深入人心依然任重道遠啊。
但他更清楚,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是家長愚昧,而是大家還不夠富裕,生產力低下,人力未能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