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自信的明朝百官來說,解決糧荒并不是難事。
他們隨時都能給出幾十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在真正的難題,是缺一個能拿主意的人。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要么武皇蘇醒,要么武皇駕崩,新皇登基。
可偏偏就是這將去未去的當口,才讓明朝中樞近乎停滯。
相較于批閱如山奏折,等拿主意的人出現。
這才是明朝大員眼中的大事,所以他們只能等。
世上事多是如此,上位者根據個人心情分出輕重緩急。
卻不知道他們一個應接的不及,局勢就會劇烈的變化。
武皇病得太突然也太重,以至于這個消息根本壓夜也不住。
明國邊軍每日都有關于劉齊、楚景、魏燕三國關于調動軍隊的奏報。
但皇都的大佬就是裝作看不見也聽不見,選擇硬等。
畢竟秦明武力強悍,尤其邊軍將領,個個都是五大學宮出身的頂尖人物,即便三國大軍壓境,也不至于一潰千里。
所以擱一擱也沒事。
很難想象這是一國中樞的認知,可能這就是強國自信吧。
但任憑他們如何自信,依舊有些奏折,是壓也壓不住的急迫。
比如說夏州東面的魏燕邊境已聚集十數萬大軍。
景國、齊國兩國國軍于凌州白馬城締結盟約。
明國啟州東萊城的鎮邊大將,彭東來的莫名身死。
依舊驕傲的皇城人并不知曉,此時的明朝邊境,已經危機四伏。
……
朝堂之深,江湖之遠,于個人來講,都是若存若亡的。
尤其是對狗娃這樣的人來說,知道下一頓飯在哪里,比誰當明朝的新任皇帝更加重要。
所以狗娃是快樂的,尤其是在巴隆渡氣將他體內的血煞戰氣化去。
但相較于之下,巴隆就顯得憂心忡忡。
崇明邊軍的數千將士欲要掃滅狼山寨,卻是無功而返。
在狼山這樣險惡的地勢下,敵團軍的優勢,被各種防御工事所抵消。
這種情況下選擇強攻,定會給邊軍帶來巨大傷亡。
一般碰上這種情況,邊軍會增派兵將,圍而不攻,以期達到消耗對方糧草士氣的目的。
但這樣的做法,對于狼山匪盜而言是行不通的。
因為不論崇明增派多少將士,都沒有辦法徹底將縱貫幾百里,擁有不知多少山頭、洞窟的狼山寨圍困住。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崇明城根本吃不消同狼山匪盜對耗糧草。
這也就是巴隆最無奈的地方。
今年啟州明明風調雨順,糧食收成卻低的嚇人,減產幅度幾乎同大旱年節相差無幾。
這也讓崇明城的糧草有些吃緊,這種時候再同狼山寨做這種對耗,顯然是很吃虧的。
在組織了幾次刀鋒隊攻堅無果后,崇明軍方面選擇了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