嘰里咕嚕,總結起來,三點。
1.片酬除了固定的,還要那一定的投資份額。
這個其實不難。
甚至說鋪這么大個攤子,有主演主動分擔投資,不算特別難達成。
2.韓升在片場,需要盡量保持自主演繹角色,也就是說導演如果要調整他的話,也就是商量著來。
這很重要,韓升挺怕陳凱歌還是其他導演指導他的戲,讓戲變了味。他自己也想改善人物上面的一些東西,補全邏輯和情節。
以及最難的:
3.范圍問題,韓升這邊要求一番。
“這...其實很不好弄啊,小韓。”
于東果然為難了。
畢竟吳京和韓升非要比較各高下,那肯定還是吳京那邊勝出。按理說,人家應該拿一番,但是韓升這邊。
“你看看,你和吳京老師那邊其實關系也不錯吧...”他看向韓升。
蔣希希就又主動接話,笑呵呵道:“交情是交情,電影是電影嘛,之前《流浪地球》大家也是這么來的。”
于是這件事情,就成了整個接下來對話的主題。
蔣希希死咬不放,于東和陳楷歌也是很難搞,哦不,是于東,陳導這種人精自然選擇看戲。
但是,時間回到下車前:
“一番這事情,你我都知道,目前的狀況來說不大現實,這種電影又幾乎難平番。”
韓升道:“所以其實我更關注的是,我們先可以死咬一番,但是最后的時候,他們可以用其他利益來換取。”
倒不是投資這事。
說實話,《長津湖》這片子投資回報周期太長,也不是特別賺,何況不可能給他大頭。
所以可能還是一些資源上的補償,給他之后鋪路。
“但是就這么放棄...”蔣希希還是不太甘心。
“相信我,讓京哥來抗一番是個不錯的選擇。”
韓升當時就這么說。
然后用特別簡單的幾句話,就征服了蔣希希——那就是陳楷歌做導演,肯定在文戲上又要搞各種幺蛾子,并且韓升作為金手指擁有者,很明白陳楷歌拍完那句“以后不再和吳京合作”的“玩笑”。
就知道肯定是他要搞事情,然后被吳京制止了。
這中間有什么故事,他不知道。
但起碼結果是好的。
倒不是說文戲多好,也不咋的,但起碼多數時候不尷尬。
如果換了韓升,那他的資歷可說不上這話,性格也不會,所以如果這部電影最后要拍出來,這個東西也得這么做。
“真的嗎?這么大個劇組,又不是他一個人導演,真的敢這么弄么?”
“那,你就真的太小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