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臺詞沒問題,但不能破壞整體的布局,不能你這邊把臺詞改了,結果后邊劇情就有些脫線。
甚至很多編劇在編寫劇本時,都會留下許多暗線來防止自己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東西,被瞎改。
“不流行不要緊啊,只要有就可以。”說話間姜聞已經掏出劇本。
此時他的劇本已經被密密麻麻的標注很多自己的見解,尤其是臺詞方面。
“漢代雖然不流行詩詞,但是流行楚歌啊!”這番說辭和劇本,一看就是姜聞下了功夫。
董熹接過他的劇本,一眼就看到一句話:大風起兮云飛揚!
這是節選自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此詩歌雖僅有三句,但語言質樸、大氣磅礴。
“我覺得要給匈奴王找個偶像,這劉邦就是個很好的人選。”
姜聞抓住董熹的右手,繼續說道:“當匈奴占據上風時,他可以自負的吟詩,自比漢朝的開國皇帝。”
“在他落寞時,也可以吟詩,這時候就可以選擇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姜聞搖頭晃腦,用舞臺劇的腔調喊出這兩句話。
然后回頭看向董熹,虎目圓瞪:“如何?”
董熹:………
“你丫擱這里給我演戲呢?”他心里吐槽不止,但也只能撫掌大笑。
“姜哥這改編如同點睛之筆,絕了。”董熹話鋒一轉:“不過……”
“嗯?”姜聞急忙問道。
“不過這右匈奴王雖說仰慕中原文化,但實際上還是個蠻子,他只是做表面文章,骨子里依舊嗜血殺戮。”
“換句話說他并不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明主,而是一個戴著面具的虛偽小人。”
“你可以讓他表現的溫文爾雅,但別忘了他是個背信棄義之徒!”
董熹話說的很明白,就是允許姜聞加臺詞,但別想著改人設。
畢竟這人設一改,整部戲的深度是有所變化,但是立場就站不住腳了。
董熹邊說邊觀察姜聞的臉色,見他陷入沉思后的表情,立刻對一直跟在兩人身后的執行副導演說道。
“你配姜總監把這人物完善一下。”董熹對外稱呼姜聞,一概用公司的職位。
私底下喊姜哥沒啥,畢竟對方是大前輩。但工作上一律喊對方在熹子的職位,藝術總監。
反正就是絕對不會喊姜導,不讓他有自己還是這部戲導演的錯覺。
姜聞到是沒在意董熹的叫法,他還在思考對方的話,眼見董熹要溜走,他張嘴就想要阻攔:“唉,董導……”
“姜總監,有什么想法你和我說就行。”副導演有眼力見的擋在他身前。
這人是公司最新挖掘的導演,是蒙古大漢烏兒善,畢業于北影導演系,屬于正經科班出身的導演。
在《13》的劇組擔任執行導演,屬于理論上的二把手。
當然,姜聞一直虎視眈眈的盯著這個位置,讓他們兩個去扯皮吧。
“也不是你老姜會用三十六計,我也會!”董熹一招走為上策銜接著金蟬脫殼,就將姜聞甩在身后。
雖然因為下雨的緣故,大場面是沒法再拍了,不過也不能讓這幫記者閑著。
畢竟這車馬費、潤筆費沒少給,所以他上午安排大家參觀影視城,下午開個記者見面會,回答些問題。
算是“廢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