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遼國坐不住,以宋遼邊民矛盾為借口,挑起河東地界紛爭,給出的借口有多稀奇,大宋在邊關雄州城內修箭塔,遼便指責宋是挑釁,認為宋的箭塔是針對遼國牧民,要求拆除。
如此要求宋自然不能答應,雙方士兵多次摩擦,眼看大戰一觸即發。遼派特使蕭禧與東京談判,蕭禧的使者團內有遼國高手在東京設擂,藐視宋人。
設擂月余,無人可破,此時外有大軍壓境,內有惡人叫囂,神宗夜不能寐,食之無味。忽一日,有高手名曰金臺,上臺與遼使對戰,三十回合扔遼使與臺下,汴梁轟動,神宗大喜,親自召見金臺,與之交談,而后在馬行街設立御拳館,其目的是要為大宋培養更多的武學人才。
如此,才不會年年賜錢于國外。
賜錢,就是歲幣,也叫朝貢,叫法兒好聽些。以前宋朝只給遼國交歲幣,等到西夏建國,給西夏也要交一份,不交他們就要打。
大宋富裕,西夏遼國皆貧窮,如此大宋卻要花錢買平安,換了誰都不舒服,神宗是明君,自然希望大宋兵強馬壯。
神宗親筆書寫御拳館匾額,就是要天下人看到自己的決心和期望,希望宋人能自強。
王安石變法內容有保甲法,青苗法,養馬法,變法的初衷是改變宋朝積貧積弱,要增加國庫,能增強人民體質,事實上變法初期有成效。
養馬法之前,宋人騎馬者甚少,養馬法之后,西北養馬之地自不用提,河南河北山東內陸平原之地也隨處可見善馬者,民間尚武之風濃厚,大宋男兒變的血性,不再柔弱,可惜變法不能持久,總是被反對派占上風,如此反復,也為日后的賊匪之患買下禍根。
御拳館設立之后,為大宋軍隊輸入諸多武藝高強之軍漢將士,幾乎八成禁軍教頭都是師從御拳館,神宗此舉,乃是要把大宋男兒都變成金臺那般。
可惜金臺志向不高,為女色所惑,竟然被一女子吸引去了遼國,御拳館無高手坐鎮。神宗為了避免再有人才流失,特設御拳館天地人三席教師之位,給予朝廷俸祿,為五品武官。
再后來便是陜西大俠周侗入東京,先是助開封府捉賊有功,被包拯賞識,又介紹給武將宗澤,宗澤建議他去御拳館爭個席位,周侗不負所托,一番拳腳比拼,成為天字號第一教席,也是東京第一高手。
御拳館設立二十多年,從金臺之后,周侗也打過一次擂臺,七個回合便將遼國高手踢死于臺上,自此無論遼夏,再不敢與東京設擂。
了解到這些,王漢對日后規劃有了新的認識,想成事,不能急于一時,畢竟身體受制,還是要穩扎穩打才好。
古人也有大智慧的英雄人物,才不是他想的那么簡單。
去到同濟堂,著余大夫給予診治,看看自己內傷如何盡快恢復。余大夫五十多歲,須發灰白,慈眉善目,掀開王漢衣服看,哎呀一聲,王漢胸口一團淤黑,嚇煞個人。
余大夫搖頭,不明白,何人如此狠心?對少年下如此毒手?
王漢閉口不答,他自己清楚,頭先一番爭斗,對方若是不下狠手,后耳被自己打中,怕是傷勢不比自己差。高手相搏,原本如此。
但畢竟是挨了打,心里不美,也覺得高俅過分,明知自己年幼,實驗一番看出路數便可叫停,哪能打的不可分交,落得如此下場。
余大夫給開兩副藥,一副內服,一副外敷,如此也要十天半個月才能恢復。
正說著,外面進來四五個漢子,抬著一人,慌慌張張,說是御拳館的弟子,被石鎖砸中身體,要余大夫施救。
余大夫讓王漢稍等,先盡傷重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