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的父母最終也死于這場親人之間的算計。
對于飛來說,沒有輸贏,畢竟她姓于。
“于昭儀現在何處?”
忍冬擦了擦嘴,她或許知道于飛能平步青云扶搖直上的原因,她自身出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于家幾代人編修的史書,再想著她祖父入朝的事,忍冬判斷,應該是史書修成了?
即便沒成,大致初稿應該有了,于飛想方設法入宮,是為了于家編修的史書問世。
“這會應該回于家了,于家這案子,于昭儀手里早就證據確鑿,都不用怎么去查,不過這件事還牽涉到兩位官員,于昭儀正當寵,官府也不敢怠慢,編修史書又是太祖給于家下的旨,當初于家出事把秘旨拿出來了,但是…據說于家還留存兩本有太祖親筆批改的初稿!于昭儀的祖父這些年承襲祖志一直在修編完善史書…原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淵博學者……”
江海將打聽到的情況都詳說清楚了。
忍冬沉默了片刻,起身寫了一封信鄭重交到江海手中。
“一定要親手交到于昭儀手中!”
江海望著信謹慎收好,若是于昭儀在宮中,他是沒這本事,但是現在在于家,他還是能做到的。
“姑娘放心,一定親手交給于昭儀!”至于其他的他雖好奇,但是不該問的不問。
于家的事在京都城一下炸了鍋,宮里收到消息更是個個驚詫,沒想到熙妃找來固寵的于昭儀大有來頭。
據說皇帝聽聞立刻下旨徹查此案,還召見了于家二房那位修書的老太爺,于家更是奉上了整套修編好的史書,皇上看后動容不已,百年書香不辱使命,于家終究是瑕不掩瑜,于家意外的涉案之人一律嚴懲,依法而辦,至于于家的人,皇上特許,交由于家老太爺與于昭儀全權處理。
聽聞于家二房老太醫于典不僅僅又幾十年潛心修編史書,還給皇上獻言建策,皇上看罷直呼其治國之才,明珠蒙塵。
治國之才,能得皇上這般評價整個大淵朝堂也沒幾個人啊。
皇上早朝,還特意讓滿朝文武傳閱了李典的治世文章,字里行間可看出,他主張的治國之法和一些政策,都與皇上不謀而合,也確實尤其獨道之處。
馮首輔當場諫言,說于典本就是翰林院離職的,還讓人查了當年的任用文書和離職的原因,原來當年他是無辜被連累而丟了官的,這等大才,朝廷正值用人之際,應請回朝為朝廷效力才是。
有了馮首輔的一席話,皇上順勢而為,只是于典當初離職也算是受了委屈,這事不能一道詔書就算了,于是親自筆書請于老再次入朝為國效力,并與文武百官商量,既是從翰林院出去的,那邊還是先回翰林院,那套史書稱得上鴻篇巨制,還需進一步完善編修,這件事沒人比他更合適。
到這,眾臣還有啥不明白的,這件事,其實皇上心中早就有數了。
皇上想啟用一個人那不是輕而易舉,更何況此人確實有大才,先不說這些策論,就是那套史書拿出來旁人就無話可說。
只是眾臣還是沒想到,皇上直接就封了一個翰林院士,正好翰林院士一直空缺,這可是正三品啊。
這不就是一飛沖天。
這也讓原本在后宮毫無背景的于昭儀在朝堂之上一下有了強大的依靠。
這于家時來運轉,而且這運氣怕是一般人都羨慕不來的,這于昭儀恐怕還會更勝一層,余典也有可能。
因為有些人已經回過味來了,皇上一下給于典這么高的官職,破格錄用,是不是為了他入內閣鋪路,皇上當初就說了,設置內閣,是為了更好的輔佐將來的儲君,所以內閣人選不能著急,一定要堪當大任,原來皇上心中真的早有定論,只待時間按部就班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