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之間并無過深的往來,這結盟的關系能有多牢固?一旦有了利益沖突,立刻就會土崩瓦解。
兩國之間本來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
“馮閣老說的是,王爺,這一旦開戰恐怕沒個三年五載都停不下來,戰場局勢瞬息萬變,誰知道會發生什么事。”
老國公頗為贊同馮閣老的話,雨未綢繆是應該的。
一旦開戰,這領兵的人選也要盡早選定,如今大淵武將...能當大任者,一時還喊不出個誰來,若是兩邊開戰,還是讓人有些擔憂的。
“王爺,幾位閣老,老夫覺得,各地兵馬都應調整為戰備狀態,以便隨時調遣,這武將人選要盡快捋一遍,尤其是邊境的守將,眼下秋闈剛結束,朝中也補充了一批人才,到底還是稚嫩了些,需要歷練,老臣有個建議,諸位聽聽如何,自古文臣與武將多是互不理解...所以往往政建上多有分歧,文武分治各不相干,實則,文安邦武定國,文武是不能分家的,老臣想著,不若讓這些新進之才趁此時機去邊境歷練一二,戰時城中百姓一樣需要管束需要治理,這些年來,咱們大淵的邊城守備多事武將出身,要不便是兼任...”
于老一席話值得深思,也想得足夠長遠,這是魏大淵將來長久之計做的謀劃。
慕容郁蘇一一認真聽取,其實他心中也有一番計較,于老說得對,年輕人確實需要力量,現在大淵朝堂的重臣年歲偏大,將來總要有承前啟后之輩。
“這件事,本王以為可以認真商討考慮,另外還有一件事,戰時,本王想啟動議閣理政,本王必須隨時做好親征的準備,其實在此之前,本王就與皇上商議過,皇上也同意本王親征。”
“什么?王爺要親征?”
“不可不可,王爺若不留在京都主持朝政,這..”
“王爺,此一時彼一時,王爺不可親征啊。”
這要是王爺再出個什么事,大淵都不攻自破了,眼下皇上這情況,誰能保證什么時候醒過來了?是否還能醒過來?
王爺雖是攝政王,可他們幾位,儼然將王爺當成了大淵之君。
這兩三個月來,攝政王大刀闊斧治理朝政,攝政王的能耐他們都看在眼里,足以當大任。
他們私下還商量著,若是戰火燃起,等到年底皇上還是不能醒來,他們便要推舉攝政王站為君王。
“郁蘇,你現在是攝政王,雖說現在武將緊張,但你也不能去。”敬老王爺直接擺手。
他們的反應,慕容郁蘇也料到了,他也知道直接出去不合適,但是..他不得不去。
“有件事或許該跟你們說說,本王已經得知我父王的死因,父王極有可能是被人里應外合謀害的,而這個外就是婁國。”
慕容郁蘇沒有點明這個內,是不想老國公再次遭受打擊。
這個人便是神通廣大的陶鼎豐,這些天,他已基本查清楚了,西北軍中,還有陶鼎豐的人,所以他必須去一趟。
一旦利用這件事開展,他怕軍中一些人會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