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宮女將信件整理好,放在太后的面前,給她過目。
“太后娘娘,看來,朝中還是支持廬陵王的多一些,三十封信,有二十五封是支持廬陵王的,這是天意啊。”
太后看著那些信件,暗暗嘆了口氣,“那就這么定吧。”
次日一早的早朝,滿朝的大臣們,全都精神抖擻地站在朝堂上,望向珠簾后的太后位。
太后還沒有來。
這是因為大家選的人不如她的意,她生氣不想來,還是生病了
朝臣們紛紛小聲議論著。
因為是匿名信,大家彼此不知對方寫的是誰的名字。
能站在這里上早朝的臣子,都是些狡猾的人,即便有人互相打聽,彼此也不會說真話。
如此一來,大家等得更加焦急了。
都想知道是誰最后勝出。
比往常晚了一刻時間,一臉倦容的太后,才姍姍來遲。
她由身旁的心腹大宮女扶著,緩步走到了珠簾后坐下。
昨晚想著一些事情,想得心情不好,到四更天她才睡下。
朝臣們三呼千歲之后,太后望著珠簾外的大臣們,說道,“諸位愛卿的匿名信,全在這里了。三十封,有二十五封寫著廬陵王的名字,既然大家都支持廬陵王,那么,少數服從多數吧。”
她朝身邊的大宮女點了點頭。
大宮女走出珠簾,來到朝堂上,將信件一封封展示給眾臣子們看。
信封是太后統一發下來的,信紙上蓋有太后的玉印,做不了假。
三十封,確實有二十五封,寫著廬陵王的名字。
大臣們的表情各異。
都想些什么,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清楚。
太后瞧在眼里,神色淡淡說道,“既然大家都選廬陵王,那么哀家就依了你們的心愿,選廬陵王為繼任新皇。”
言外之意,新皇人選并非她的本意,選的人不好,將來都別怪她。
接著,她命大宮女念著懿旨。
大臣們又三呼“太后娘娘千歲”。
朝中做了決定后,宮中內務司的大總管,馬上拿了太后的懿旨,帶著一眾內侍宮女,直奔廬陵王父子借住的韋家。
蕭條三年的韋府府門前,忽然來了不少宮里人,附近的鄰居們都不知韋家發生了什么事,好奇著三三兩兩地聚集來看。
有說是好事的,有說是壞事的。
必竟,皇家的事情瞬息萬變,早上還是王呢,下午可能會因為哪件事惹得皇上不高興了,被削了爵挨了罰。
比如那信陽王,前幾天還好好的呢,孫子被選為新皇了,可過了一個月,信陽王的孫子不僅被太后免了,全家還被趕到渤海受寒受苦去了。
傳旨的內侍大總管,是個聰明人。
他見鄰居們一個個伸長著脖子,站在前方的巷子口往這里好奇地偷看,傳旨大總管馬上將寫著太后懿旨的明黃卷軸,高高舉起。
他笑著朝韋家大門口高聲道,“大喜,大喜啊太后選廬陵王為新皇了。”
鄰居們這才恍然,原來是廬陵王要當皇帝了。
等內侍和宮女們走進了韋家宅門,鄰居們全擠到韋家的門口來,向守門人賀喜,討要賞錢。
韋家的幾個老爺們,全都去正堂領旨去了,沒人管賞錢的事。
管家自作主張,拿了個大篩子,端著幾斤銅錢,往門口灑去,“來來來,我們老爺有賞咯。”
鄰居們嘻嘻哈哈笑著,一窩蜂擠過去搶。
有人為了討好韋家,跑去其他地方宣傳去了。
沒多久,韋家的大門口,來了更多的人。
人們將宅子前的一小片地方,擠了個水泄不通。
韋家管事的一篩子賞錢發完了,只得又回府里端銅錢。
有個小廝嘆道,“大管家,剛才發了幾千文了,這又散幾千文,老爺知道了,不得怪罪你敗家啊”
大管事手里端著沉沉的篩子,騰不出手揍小廝。
他抬腳踹了小廝一腳,“小屁孩子學著點,咱老爺們如今成國舅了,將還缺十幾千的銅錢使屁孩子小家子氣,難怪成不了國舅。”
小廝這才恍然,不好意思摸摸頭,嘻嘻笑著,“可咱是國舅家的車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