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人不了解太后,她可太了解了。
廬陵王不動天明宮擺設的做法,打動了太后。
李參天明宮臥房中,所有的東西都沒有挪動過地方,一切按著李參駕崩那天的擺設擺放著。
甚至,李參生前往枕頭上吐過的一點血漬,也沒有洗掉。
太后會時不時地去那里坐一坐,摸摸那些舊物,看著那點變了色的血漬發呆。
孤兒寡母的生活,本應相依為命,互相扶持,會感情和睦,但李參和太后的關系,從小就并不好。
太后當年只顧著去和宮妃爭寵,忽視了對李參的管教,李參是由奶娘帶大的。
奶娘擔心李參告她的狀,對李參百般溺愛,要什么給什么。
李參開始對男女事好奇了,奶娘就找來貌好的宮女送與李參。
以至于,讓李參養成了荒淫無度的性子。
等太后發現李參的惡習時,李參已經改不過來了。
從小被生母忽視,還被生母指責,李參更加對太后厭惡起來。
而那時,先皇又沒了,再生皇子也是不可能了。
李參好也罷,壞也罷,太后只能忍痛接受了。
強行逼迫獨子改脾氣,逼死了怎么辦
為了緩和母子關系,太后甚至從母親的娘家崔家選皇后。
崔皇后容貌出眾,知書達理,性子溫婉。
太后希望皇后好好規勸李參,也幻想著,李參會感激太后送了個貌美的皇后。
但誰知,李參對皇后愛理不理的,新婚沒幾天后,李參就將皇后扔一邊去了。
還時常對太后抱怨,說皇后是個無趣的女人,他不如出家呢
李參和太后的關系,更加冷淡了。
也因此,太后對皇后厭惡至極。
到底是皇后的問題,還是李參的問題,全朝全后宮的人,心知肚明,太后也心知肚明。
但太后怎會說是自己兒子的錯
只有罰皇后,只能再選女人討好兒子。
讓人唏噓是,送給兒子的另一個美人,竟害死了兒子。
太后不肯承認自己錯了,就重罰了宇文家。
“天明宮,那便讓它空著吧,哀家沒意見。”太后靜了靜心神,說道。
“還有一事,關于太后的住處。”廬陵王說著話,打量起太后住的永福宮來。
永福宮,是歷來太后住的地方。
這里清靜,有奇花異草,有一處小巧的荷花池,還有一處山坡,可以登高遠眺,天氣好,可以望到皇宮外面的大街,能看到街上走的是馬車,還是轎子。
是個十分適合養身的地方。
自打住進了永福宮,太后就喜歡上了這里。
廬陵王提到永福富,她馬上眉尖一挑,神色警覺。
廬陵王想讓她遷走
太后眸光微縮,“哀家的住處,怎么啦”
廬陵王微笑道,“太后若是喜歡這里,就一直住著罷,當然了,太后若是有了更心宜的地方,也可以跟本王提,本王派人尋地址去,委屈誰,也不能委屈太后。”
太后神色微松,“不必了,搬來搬去的怪麻煩的,哀家就住這兒罷。”
廬陵王道,“本王尊重太后的想法。”
又略微閑聊了幾句,廬陵王便告辭了。
晌午后,廬陵王派人進宮,送了一盒子的李子干給太后。
淺胭脂紅的李子干,浮著淡淡的甜香。
錦盒上面還有畫,畫了兩個咧嘴笑的孩童。
一個紅衣孩子從自己提著的籃子里,拿了個大桃子,遞向迎面走來的綠衣孩子。
綠衣孩子伸著左手來接,右手伸向自己的衣兜處,抓了把李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