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沒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損傷的說法。
佛門戒律之中,規定了入教須剃度,只能留不超過一指寬的短發。
他們還要求僧人將臉上的胡須、眉毛全部剃掉。
只是因為,早期的佛教理論認為,打理這些東西太過麻煩,不能虔心向教。
真正入教,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那真的是做到了無時無刻不再感念佛祖。
彌沙迦地位算高的吧
但從孔雀王朝遠行萬里,來到咸陽,再從咸陽到南越。
這一路上,一直都是以乞討為生,饑一頓飽一頓那是常有之事。
對此,這些人卻甘之如飴。
因為,自從釋迦摩尼坐化之后燒出舍利,僧人們便以死后自己的尸體能夠燒出舍利,作為判斷自己佛法是否精深的一個重要標準。
而經過這四百年的探索,僧人們發現,吃齋念佛,生前受苦,能夠燒出舍利的幾率極高。
別說肥頭大耳了,就算是吃得稍微好一些,都不可能。
這與佛教宣揚的理論簡直不謀而合。
這不是巧了么
因此,阿育王死后,沒有燒出舍利,在佛教內部還引發過一番爭論。
最后大家給對佛教傳播起到重要作用的阿育王蓋棺定論。
阿育王的前半生,為黑阿育王。
他為了上位,殺掉了自己九十九個兄弟,又在征戰之中造成十萬人死傷。
縱然后半生對佛虔誠,也贖還不了他的罪孽。
因此,他在這一世還無法超脫。
最后,佛教扣扣索索給阿育王向佛的那段人生,賜了一個白阿育王的俗世稱號。
反正過河拆橋,無非如此。
不過,即便如此,阿育王的子女們,uu看書依舊都是佛教的狂信徒。
舉個簡單的例子,阿育王的兒子鳩那羅,是一個以孔雀王朝的審美觀判定,標準的美男子。
他出生在阿育王建八萬四千座廟的那個夜晚,阿育王認為其與佛有緣,于是就將他封為太子。
鳩那羅長大以后,阿育王的老婆見這小伙子漂亮,就起了勾引之心。
結果被嚴守持戒的鳩那羅告訴阿育王。
阿育王聽信了老婆的倒打一耙,大怒之下,把鳩那羅的雙眼挖掉,將其流放。
后來,真相大白,阿育王將自己的老婆處死,想要接回兒子。
沒想到,鳩那羅聽說陷害自己的女人因自己而死,認為這是自己造的罪業,舊病復發,也跟著一命嗚呼。
作為孔雀王朝太子,身份尊崇,卻因為信教,得了這么一個下場。
可見,這個時期的佛教徒有多么變態。
“公子,這些人如何處理”姜潮對趙昆道。
“先讓他們下去好好休息,我之后另有安排。”
趙昆擺了擺手,目送這些和尚離開。
不可否認,在民智相對蒙昧的農耕時期,宗教對皇朝的統治,具有一定的幫助。
但如今的大秦,民智已開,根本沒有佛教這種東西的發展空間。
更不用說,諸夏之民的自古以來的傳承思想之中,也沒有信仰某個人要達到日日頂禮膜拜的程度。
趙昆之所以對這些僧人感興趣,是因為他有其他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