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昆在出發之前就知道,他去南越要做什么。
造反清除六國余孽的事,終究不那么光彩,但南越之地是老秦人心中的一道傷疤。
為了征服百越,老秦人在百越之地埋骨幾十萬。
可換來的不是百越臣服,而是妥協。
這種妥協是百越各族與秦人和諧共處。
然而,實際上的百越各族卻貪得無厭,他們不種植糧食,全靠秦人救濟。
你不給糧食,我就造反。
久而久之,秦人在百越之地的地位還不如那些蠻族。
趙昆想要的可不是這樣的百越之地。
如果他中規中矩的接手南越駐軍,實際對他而言,沒有什么大的意義。
倘若只是這樣,趙昆清楚自己永遠做不到真正的統一。
論掌控力,趙昆還達不到贏政的地步,但這個帝國偏偏需要極強的掌控力。
無論是推行科舉,亦或是普及教育,都沒有一絲一毫的妥協可言。
所以他不僅要增強掌控力,還要讓整個百越之地成為自己的陪襯。
做到連始皇帝都沒做到的事情。
贏政能以一己之力削天下貴族之爵,收天下貴族之田地,自己在贏政的扶持之下,倘若還要妥協,那就太o了。
這次南越之行,他發揮得越出色,威勢和話語權就越大。
歷朝歷代的馬上皇帝,對帝國的掌控力度都是遠超與文官妥協的皇帝的。
贏政也沒有怪罪章邯和韓信為什么沒有叮囑阻止趙昆以身犯險。
現在問題是,趙昆已經出發了。
贏政只能寄希望于趙昆能夠成功。
而且,雖然趙昆選擇了以身犯險,卻也讓贏政對趙昆的滿意程度更上一層樓。
趙昆雖然沒說,但趙昆是有野心的。
贏政不怕趙昆有野心。
他怕的是趙昆沒有野心。
大秦一直走的都是前無古人之路,自己的兒子有野心是一件好事。
當然,贏政也不得不做好最壞的打算。
亂臣賊子的老巢,本來就沒什么安全可言。
如果趙昆真的出了什么差錯,那么整個象郡,上到軍士,下到一草一木,都要為之陪葬。
另一邊,南越郡北方。
因為已經決定投降,北帶軍和新秦軍暫時性休戰。
北帶王比較聰明,并沒有直接公布投降的消息,而是讓親兵埋伏在營帳之外,同時召集各個統領過來議事。
北帶王不是傻子,趙佗的人格魅力很高,再加上北帶部落本身就是各個小部落整合而成的。
其中不乏愿意為趙佗賣命之人,所以他也不敢貿然公布投降的消息。
否則還沒投降,就有可能人頭落地。
在召集了大小統領以后,北帶王才公開自己準備投降的消息。
果然,當場就有人暴起反對。
只不過北帶王早有準備,摔杯為號,埋伏好的親兵第一時間就將暴起的幾人斬殺當場。
斬殺完幾個趙佗的死忠后,北帶王才傳令放開所有防守,準備投降。
至于剩下的統領,都被北帶王軟禁在自己的營帳之中。
而北帶王自己則跟他們一起等待新秦軍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