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趙昆看完報表,哂然一笑,陳平不由得好奇。
“陛下可是對此事有看法”陳平問道。
趙昆擺了擺手,笑道“這些商戶,雖然十分精明,卻也只是將報紙當做工具。朕將這般利器交給他們,他們卻讓神器蒙塵,難道不可笑嗎”
陳平搖了搖頭,表示難以理解。
之前國事時報的一切事宜,都是陳平處理的。
因此,若論報紙運營過程中的具體數據,他比趙昆都要清楚。
陳平承認,報紙這種東西,只要建立了公信力,幾乎就站在了社會輿論的引導地位。
從這個角度來說,報紙確實稱得上一個神器。
可這一切的前提是,必須要有相應的公信力。
國事時報若沒有朝堂背書,很難如此迅速就發展起來。
而且,別看國事時報的影響力極大。
可這份報紙一直都是一個賠錢貨。
國事時報是一種極其重視時效性的報紙,為了保證這種時效性,陳平特意建立了一套遍布大秦的消息傳遞體系。
另外,大秦各郡,都有一個專門印刷報紙的印刷廠。
光是這部分的投入成本,就耗資巨大。
每年的維護費用,也價格不菲。
國事時報的發行量雖然大,但到現在還沒有盈利。
報紙的價格一提再提,但依舊入不敷出。
這個消息,自然被商人們打探到了。
因此,他們才會如此干脆。
拿到報紙刊號,對他們來說,也就是給自家的貨物多弄一種宣傳渠道。
怎么發,發什么內容,發多少,都是自己說了算。
事實上,陳平自己也覺得,目前來說,只能如此。
但趙昆卻不這么看。
報紙的妙用,如今的大秦,還遠遠沒有發現。
如果是按照國事時報這樣的朝堂政報的標準來定,那任何報紙,定然都是不賺錢的。
開放辦報的制約,趙昆本意是想進一步解放大秦百姓的思想。
如今,大秦學宮已經走上正軌,百家融合的進度越來越快。
用不了多少年,百家學派的名字恐怕就會消失,以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而示人。
學派隔閡消失,文明發展更進一步。
在趙昆看來,已經到了可以著手實施思想解放的時候。
經過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大秦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加之普及義務教育,開啟民智。
很多百姓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舊有觀念與新的認知之間的一種極度的割裂感。
比如說,當初市場監管局允許建筑類商行成立。
注冊商行,其實根本不需要多少成本。
按理來說,建筑類商行對于之前從事這方面工作的百姓來說,是階層跨越的千載良機。
然而,事實上,別說是普通百姓了,便是那些勛貴、豪商,都畏縮不前。
除了樊會,沒有一個人敢做建筑商行。
即使有大秦建筑集團這個龐大的政府工程商做基石,也沒多少人敢涉足建筑商行。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這種事情,以前一直都是朝堂牽頭主導。
下面的人只管干活兒,都動輒有掉腦袋的危險。
長久以來的經驗,告訴他們,這活兒根本不是人干的。
事實上呢
樊會的建筑商行成立后,縱橫咸陽、洛邑、廣南,賺錢賺到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