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也許會覺得,明星這個工作會做得很開心,每天出入在燈光下,萬眾矚目,收入不菲。
但周云也真的很想說,頻繁地接受采訪真的很痛苦。
這個痛苦源自于大家問的問題大同小異,周云需要不斷地重復自己的回答。
這種重復是一種很大的消耗。
任何重復對與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消耗。
人都是喜歡新鮮的。
周云也不例外。
但和不同的媒體打交道多了,周云也發現,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風格。
比如victor,作為一本時尚雜志,來采訪她的又以溫嵐嵐為主,溫嵐嵐跟她聊的多是時裝、服飾以及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當然,這些話題還是會緊扣幕后。
“你在片場呢會以什么樣的穿著為主”溫嵐嵐提問很有技術性,角度既不偏離宣傳幕后的主宗旨,又將問題拋得符合victor讀者的喜好。
周云回答“我在片場還是會以穿得舒服為主,但是因為演戲,我在幕后演的是導演嘛,會參照薛琴導演平時在片場的穿著,這樣可以找一下感覺。其實導演在片場的工作非常累,所以一般都是以穿著舒適為主,運動鞋,寬松柔軟的衣服,而且一定會把頭發扎起來,也不怎么化妝,實在是沒有那個精力。”
“那豈不是完全不收拾自己”溫嵐嵐驚訝地問,“我想象不太出來,你這樣一個正當紅的女明星,對自己的形象完全不顧及。”
“當然也不是完全不收拾自己啦,就是沒有平時那么精致,比如說,嵐嵐姐你在家里的時候。”周云說,“你在家里,但是你的老公又在家,所以你會穿得又舒適又不會太邋遢,這個意思。”
溫嵐嵐笑了起來,“啊,這個意思,我懂了。”
這是跟溫嵐嵐的采訪風格。
而換成是電影人雜志,就要專業很多。
電影人會更加具體地去詢問她對這部電影的理解,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對導演薛琴的看法,對對手演員的評價,對挑劇本的看法,對當下影視環境和市場的看法。
周云自己琢磨了不少,也思索了不少。
六月并不是一個電影市場的旺季。
一般更有票房競爭力的電影,都會往七、八月的暑期檔排。
幕后自知不是那些商業大制作的競爭對手,所以壓根就沒想過要去沾暑期檔的光。
定檔在六月,一方面是屆時戛納電影節的熱度還沒有完全散去,借著拿獎的東風,可以吸引觀眾,另一方面,這個時間也沒有其他的重磅電影來競爭,靠著周云靠日子打出來的票房號召力,可以從電影院經理那里拿到更多的排片。
施羅琦那邊提出來,希望周云能夠多跑一些路演。
周云恰好拍完了四個殺手,中間的時間相對比較自由,好協調,雙方一協調,敲定了部分行程。
周覽跟周云溝通過以后,讓周云帶著汪鏡拍了兩本時尚雜志的封面對汪鏡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機會。
連古槐春都打趣說“你對汪鏡也未免太好了,就不怕把她捧起來以后,反噬你啊,她賺多少錢又賺不到你的口袋里面去。”
周云笑著擺擺手,表示不在意。
她愿意幫汪鏡,是因為汪鏡是一個值得幫助的后輩。
講道理,如果當初徐思瑤做得有汪鏡二分之一的好,周云也不至于一點兒忙都不肯幫。
首當其沖的,汪鏡是一個非常知趣的人,她絕對不會在周云面前“跳脫”,不會像徐思瑤一樣,一口一個“小云姐”,還在周云不知情的情況下,三番五次地主動在社交媒體上給她留言、互動,營造一種兩個人關系很親密的假象。周云最煩的就是這種主動黏上來的“熱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