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在被劉協扣下之后劉協就一直拿他當高級工程師在用,在許都的郊外把將作監給重組了一下,又招募了大量的優秀工匠,專門負責搞研究發明。
原本將作監是要負責鎧甲的生產的,漢末的鎧甲分四個種類,分別是普通將士的筒袖鎧、精銳以及將領穿著的盆領鐵鎧、高級將領穿著的黑光鎧和明光鎧,以及,穿著非常輕便,也比較好看,但實際上防御力和筒袖鎧也差不了多少的儒鎧,這種一般是統帥,謀士穿的,沒啥實用價值。
即使是最低級的筒袖鎧,基本也不用懼怕普通弓箭了,不過腋下是軟肋,而且肩部以上全無防護而已,不存在某些影視劇中一扎就死的情況,跟紙糊的似得。
話說回來,古代是有紙甲的,紙甲也特么沒這么脆!
扯遠了,撤回來。
著甲和不著甲的士兵,戰斗力可以說是有天壤之別的,然而即使是相對價格最為低廉的筒袖鎧,也不可能真的裝備十幾萬的屯田之軍。
盆領鐵鎧就更貴了,基本只有禁軍、宿衛兩支全職士兵和曹操的虎豹騎有裝備。有多貴?這么說吧,原本歷史上的趙云趙子龍至少在長坂坡的時候也沒混上一套盆領鐵鎧。
因為,只有筒袖鎧可以像個肚兜一樣把小阿斗放在鎧甲里,貼身抱著,他當時要是穿著盆領鐵鎧的話肯定抱不了孩子。
所以比較鬧心的是,禁軍和宿衛表現好了也是要下放的,這就很鬧心,你說人家新官上任,不讓他們把鎧甲帶走吧,不合適,讓他們帶走吧,這鎧甲消耗得也太快了。
朝廷的財政緊張啊!
所以劉曄上任以后劉協就給劉曄下了一個任務,那就是研發一種新型的,可以盡量做到全軍裝備的鎧甲。
于是他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藤甲,給劉曄提供了一個思路。
劉曄也真的是不負眾望,真的給研究出來了。
劉協先后試了刀砍、錘砸、箭射等多種方式來檢驗鎧甲,差不多弄明白了這東西的原理。
這藤甲的制作工藝也算是非常簡單,就是用青藤來編織成鎧甲的樣子,然后用桐油泡兩天,兩天后拿出來曬,曬干后再用桐油泡,泡完再曬,如此反復十余次鎧甲方成。
經過反復浸泡桐油和暴曬的藤甲非常的有韌性,穿在身上也是不貼身的,這玩意穿身上就像穿了個彈簧一樣,面對砍擊和錘擊都有著本不錯的防御力,也足以抵擋一般弓箭,比之筒袖鎧也差不多了,甚至還沒有上半身無防護的缺點。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在面對刺擊的時候表現稍弱,尤其是面對騎兵突刺時一扎就透,和沒穿也差不多。
至于怕火,這就是神經病了,鐵甲也怕火啊!真讓人家整個火燒連營,穿什么甲又能有什么區別。
“制了多少副?成本幾何?”
“試制只有六百副,成本主要就是桐油,相比于筒袖鎧來說可以算是很便宜了,而且編織鎧甲可要比制作魚鱗甲容易太多了,一般的篾匠都能干,稍微教授一下,普通婦女也能編,以朝廷如今的威望,直接發動百姓幫著咱們制鎧就行,不過……”
“不過什么?”
“不過我們找不到那么多的青藤啊。”
這藤甲肯定不會是三國演義中虛構出來的,但幾千年來從來也沒能成為主流鎧甲的原因也是如此。
這東西的制作方法確實很簡單,青藤這東西確實很便宜,桐油也不貴,但青藤這玩意多產自山上,國內哪里的山最多?那肯定是益州、荊南、和江東了。
可問題是這些地方產青藤,卻不產陽光,曬制藤甲必須要在連續的大晴天之下暴曬才能讓桐油滲入,可特么這些地方哪有大晴天!
所以為了等晴天,這藤甲在南方的多山地區可能兩三年都曬不好。
偏偏這玩意耐久還不高,穿不了多久可能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