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聞言,卻是在心中盤算了起來。
說實話,離間孫賁,這是他想都沒敢想過的事情,但是不得不說,這個想法真的很誘人。
孫賁在孫氏集團內部并不是地位最高的,也不是實權最大的,他這個豫章太守過去就被孫策的嫡系親信太史慈所掣肘,現在豫章都丟了近一半了,剩下的半個豫章,對朝廷來說,說一句可有可無也沒什么毛病。
問題是此人這個身份太敏感了,當年孫堅的遺體都是此人從亂軍之中搶回來安葬的,在孫策成事之前,又一直統領著孫堅的舊部,此時孫策不在江東,那孫權小兒此前從未聽說他上過戰場,在軍中能有屁的威信?這孫賁跟孫策都有點小倔強,能服孫權就見鬼了啊!
你看看同樣是接手叔叔舊部的大侄子,人家張繡都快已經是名聞天下的名將,青年一輩中當之無愧的翹楚了,他伺候完孫策還得去伺候孫權?
但凡他要還是個人,這心里肯定就不能平衡的么。
如果朝廷任命孫賁當揚州牧,這兩個姓孫的自己就很有可能打起來了啊。
崔琰見荀彧面露思索之色,便正色道:“夏口被占,江東眾人現在一定已經急壞了,必然要往江夏用兵,巧了,這孫賁恰好又駐扎在豫章,要用兵,他大概率就要做先鋒打自己的女婿,你說這仗他自己能愿意打么?孫權又能放心讓他當這個先鋒么?可要說換,呵呵,孫權有這個能力換掉他么?”
荀彧聞言點頭,認可了崔琰的判斷,孫賁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發力點,但依然皺眉道:“你說得固然都有道理,但問題是彰兒今年的歲數是不是還是有點太小了啊?太守乃牧民之職,兩千石中職,讓一個還未成年的黃口小兒來擔任,這不合適吧?且不說資歷,這能力上萬一出點紕漏,受苦的可是江夏數十萬的百姓啊。”
“這一點,魏公當然也想到了,因此特意早已為四公子找好了名師,此次將被任命為郡丞共同赴任,對了,令君還不知呢吧,魏公已為三位公子找了三位恩師,都是當世的大賢啊。”
“哦?不知都是何人?”
“二公子之師管寧,三公子之師邴原、四公子之師國淵,算起來這三位大儒與我都是師出同門啊,此次隨四公子南下江夏的,正是國淵,國子尼。”
說罷,就見荀彧面上的笑容漸漸收斂,兩只眼睛像刀子一樣的盯著崔琰。
這三個人確實都是當世大儒,海內名士,如果名士圈有鄙視鏈的話,這三個人絕對都是第一階梯的,能與他們在名士圈比肩的,只有王朗、孔融許婧等寥寥十余人能夠媲美,像諸葛亮龐統等職能在荊州混名氣的士人在他們面前全是弟中弟。
尤其是曹丕的老師管寧,此人有大賢之名,僅以德行而論,此人甚至稱得上天下無雙這四個字,順便說一句,此人的祖宗就是諸葛亮的偶像管仲,名聲有多大呢?此人在避禍遼東之際,遼東實際上的主人公孫度父子見了他都要主動降低身份,給他行禮。
這些人擔當曹操兒子的老師自然都是夠格的,反倒是曹操能請出他們仨才是奇事,但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此,真正的關鍵是,他們可都是鄭玄的弟子啊!
鄭玄,可是被天子活活氣死在大殿之上的。
現在曹操一口氣招來鄭玄的三個徒弟,哦,加上崔琰就是四個了,崔琰也是師出鄭玄的,這……這是想干什么啊!!
“國子尼固然是當世大儒,但為官之道不同于做學,天子用人講的是實用,圣人之書是用來讀的,拿來做事,卻是百無一用。”
“令君說得正是,其實,魏公也是這個意思,所以魏公以為,必須給荊州派一位文成武就,有勇有謀,又有資歷,且剛正不阿,能鎮得住、管得住四公子的刺史才行啊。”
“哦?朝中還有這樣的人才么?”
“魏公以為,兗州刺史程昱,足以擔此大任,令君以為,朝中可還有更合適的人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