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五百來斤的樣子。
先一股腦倒進船艙,然后清理拖網,把拖網再次放下去,之后才開始分揀船艙的魚獲。陳立東和李太順兩人穿上靴子、帶上手套,幫忙分揀,相同的魚獲放進同一個筐里,個頭小的魚蝦蟹再扔回海里。魚獲分揀好后,擺在魚艙里,再抽上海水,保活或者保鮮,現在天冷,也不用加冰制冷。
到中午的時候,再起了一網,就沒有早上那網收獲多了。下午拉完最后一網,估計是到了近海的原因,收獲的梭子蟹、蝦爬子、海螺很多,魚類就少了。這一網收起來,就不再下網,而是往回趕,不到四點已經回到了二界溝。
船靠上岸,綁緊了纜繩,李愛國上岸去找魚販子。沒多會兒就來了一輛單排車,眾人把船艙的海鮮一筐一筐往上搬,李愛國盯著過磅、計數,然后結算、點錢。據李愛國說,這一趟除去油錢,能賺三千多塊。
當然,要賺這份錢并不容易。接下來李愛國要檢修漁船、縫補拖網,華夏從八十年代就已經實施休漁期制度,出海捕撈作業的時間限定在春秋兩季。所以漁民賺錢并不容易,拖網刮壞、甚至脫失也不罕見,遇到風暴天氣、船毀人亡也有發生,這行就是掙個血汗錢。
海也出了,魚也撈了,大伙以為陳立東該返程了。不曾想,返家后,陳立東聽李愛國說,他們家的木船是二界溝排船廠制造的,陳立東就慫恿李愛國帶他去二界溝船廠看看。
李太順不想陪他浪,就開車回家打點行裝,過幾天再來接他。大姑父孫鎮遠也回家去收拾東西。
李愛國帶著陳立東到了二界溝的遠航造船廠,造船廠的廠長叫張星華,40來歲,妥妥的東北大漢。在船廠他也被人稱作“掌作”。排船需要木匠、鐵匠、捻匠等多個工種的通力合作,通常有30多人,“掌作”就是這個團隊的“技術領袖”。
據李愛國說,他手里那條船就是從這里排的,花了20多萬。
排船這項技藝的延續頗具古風,從來也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更無精確的圖畫標示,只是通過匠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口耳相授,一代一代地傳續了下來。
掌作人的技術優劣決定著廢料率的大小,也就決定了一艘船的造價,優者能為船主省下不少成本,更決定著所排船只的質量,也就決定了這艘船在使用期間的維修頻率,甚至決定著船上人員的生命安全。
而張星華家排的船就遠近聞名。
船廠除了辦公、倉庫等地方,制作的木船的工地是露天的,有三條船正在趕制,三條船大小不一樣、進度也不一樣,一條已經上漆,一條正在裝外殼,一條剛開始拼接龍骨。
那些有規則地碼放在船廠的木頭,是有講究的,三種木頭各司其職,槐木用來做骨架,落葉松用來做龍骨,紅松做外殼的板材,內殼則用落葉松,抗腐蝕,這些不同質地的木頭,根據它們適應不同環境的抗腐蝕性,選擇不同的位置。
據張星華介紹說,排一條船通常需要1800多塊木板,經由22道環節將這些木板一塊塊拼裝上去,嚴絲合縫那是必須的,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