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一絲合得不夠妥帖,那船就肯定漏水。30多個工匠這么做下來,一條十幾米長的木船,大致需時60多天。
陳立東興致盎然地聽張星華將排船的故事,最后問了一句:“張廠長,您有沒有想過造鋼鐵船?”張星華腦袋搖的像撥浪鼓:“排木船和造鋼船是兩碼事兒,造鋼船那是大船廠的事兒,我可弄不來。我們排船的手藝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我是準備干一輩子,哪一天這行干不下去了,我就退休。”
陳立東也是恍然,他這么問肯定唐突了,鐵船、木船,一個是鐵匠活、一個是木匠活,當然不能混為一談。陳立東是玩鋼鐵起家的,做木船沒有納入他的計劃。不過他也不是沒有收獲,在系統的科技研發平臺里,“一種傳統木制近海捕撈小型漁船”的項目已經被立項,模擬了制作過程,陳星華介紹的那些工藝都被錄入了系統。
從船廠出來,陳立東又去了附近的海鮮市場,應該說是海鮮一條街,整條街道全是經營海產品的,有批發有零售,附近有冷庫,還有幾棟海鮮大酒樓。
參觀回來,李愛國將要進行第三次出海捕撈。陳立東就不去了,受不了那份折騰。
他騎上李愛國銹跡斑斑的嘉陵摩托,去了孫鎮遠家,跟著老爺子參觀水稻薄膜育秧,還去看了當地的扣蟹放養。
盤山是華夏最大的河蟹產地,有“蟹都”之稱。這里的河蟹是海水里生、淡水里長,品種為中華絨螯蟹,個大、體肥、肉鮮。
傳說是李世民征東的時候,被圍在海城。大刀王君可率軍救駕,傍晚趕到了遼河上游三岔河。那時候是初冬季節,河上有冰不能渡船,可是冰又凍不結實人馬不得踏河而過。這把王君可急得做起夢來,夢中一老人飄然而至,告訴他:可以渡河了。夢中驚醒之后,探馬果然來報河上架起一座橋。待得三軍過橋之后,王君可回身一望,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原來那座橋居然是里三層外三層的河蟹搭起來的。據說河蟹背上的硬蓋,原來本是光溜溜的,就是因為架橋渡軍被馬蹄踩過才留有一個馬蹄印。
這當然是民間傳說。不過在60年代,盤山這個地方確實是“棒打獐子瓢舀魚,螃蟹爬到飯鍋里”。
陳立東的老家濱海縣,也養殖河蟹,據說蟹苗就是從盤山這里采購。
這幾天,在未來的紅海灘,養蟹人在邊上挖了深溝,劃著小船進去,用勺子從鐵桶里舀起蟹種撒進水里,花生粒大小的蟹苗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很難想象,就這么一個小東西,經歷十幾次蛻皮,到秋天的時候能長到半斤左右,成為膏肥味鮮的餐桌美食。
陳立東癡迷于九十年代的鄉間,留戀忘返。水田里,同樣是耙地,一邊拖拉機曳著旋耕突突突的駛過,一邊是老牛拉著耙齒慢悠悠走來。公路上,載著水箱、裝滿海鮮的貨車按響喇叭一溜煙駛過,路旁呢?幾個孩童用魚叉挑著魚簍一邊走一邊嬉戲。
這個時代,工業與原始、機器與牲畜、現代與傳統、緊張與悠閑交錯。這個時代的人向往著金錢與富足,后世人卻懷念這時的純真與淡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