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這錢是大伙一起賺的,不是我們一家的。”
“昨天我在鎮上慶華書記喝酒,他跟我說,不能有小農思想。其實我們就是農民,誰腿上沒帶著泥?”別人都在嘿嘿笑,就孫嵐沒笑。
“慶華書記還說,咱們鎮一萬口子勞動力,我要全給安排了,他就聽我的。”
陳樹儉敲了敲桌子,“都聽著啊,都給我記住了,我昨天是喝多了,就這事兒沒忘。”
“當初我在村里當生產隊長,我就是帶著大伙干的。今后我們還是要帶著大伙發財致富。”
陳立東啪啪地鼓起了掌,別人也跟著鼓掌。陳立偉起哄:“二伯,你放心吧,用不了兩年,我們就讓你當鎮書記。”
陳樹儉,又敲了敲桌子,“別胡鬧,鎮書記有啥好當的。”
李太順也開始架秧子,“嗯,咱們爭取讓陳叔當聯合國書記。”
“聯合國有書記?那叫秘書長......”
散了會,陳樹儉和孫鎮遠開始攛掇中午的飯局。
陳立東離著倆老頭遠遠的,他發覺父親的理論水平跟肚子里的酒是掛鉤的,用劉慶華的話說:“你爸不喝半斤酒,不會吹牛皮。”
下午,陳立東在會議室繼續開會,參加的都是親戚,堂兄弟姐妹和姥姥家那邊的表兄表姐。
陳立東開始吹畫大餅:“我爸中午喝多了,我哥還要管生產。就讓我給大家開個會。說啥呢?就是怎么賺錢。”
“老話說,上陣親兄弟,打虎父子兵。我爸讓我給大家安排點事兒,我想了幾個主意。大伙看看行不行。”
“第一個項目是冷凍廠,占地20畝,需要建兩萬平的冷庫、保鮮庫,投資大概300萬”。
“咱們實行股份制,3萬一股,誰有錢都可以投進來。只要有人投,我就負責兜底。哪怕你出一股,我也補上那99%”。
“還有啊,丑話說前頭,我只按股分紅,不參與經營管理”。
“那誰經營?”說話的是大堂兄,就是陳樹勤的大兒子,一直在薊市那邊做海鮮生意,大嫂子跟陳媽提了幾次,想建座冷凍廠,陳立東就用這種方式安排。
“除了我,參股最多那位負責經營。這個項目算兩年成長期,前兩年不分紅,第三年開始算收益。管理者先拿20%的干股,剩下80%按股比分配”。
“如果五年內賺不到錢,考慮對廠子進行出售或者出租。如果效益好,管理者可以優先收購我手中的股份。”
“這個項目誰有意愿,會后找我商量。第二個項目,服裝廠,主打工作服、手套等勞保用品,還有羽絨服,如果質量過硬,我負責出口到毛熊”。
“這個項目準備租用西坨子小學教室,那所學校已經空出來了,有10幾間教室,能容納100多名工人,需要購買設備和原材料,有100萬就能干起來。參股和管理模式基本和上個項目一樣,小紅,你有想法沒?”陳立東點了堂妹陳麗紅的名,陳麗紅有點遲疑。
陳立東繼續道:“一萬一股,我出大頭,你找你哥要點兒。這項目就你牽頭了,別人也可以參股。”
“第三個項目,機米加工廠,需要建機米加工車間、建標準的糧食庫房,上大機子,加工免淘米。投資最少300萬。大表兄,你們家地多,建議你來牽頭。”
“第四個項目,飼料加工項目......”
陳立東選的項目比較接地氣,屬于技術門檻低或者勞動密集型產業,在1995年這樣的項目也不是人人都能干,關鍵就是缺資金。
而這些項目的產品,本地就能消化,并且有遠東市場做依托,只要陳立東補上資金這塊短板,想賺錢真不難。
一場全員創業奔小康的動員,就這樣在老陳家悄悄地進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