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不分彼此,相互圓融。
這一碗面吃完,才叫個舒坦!
豆腐店的老板一開始還有些嫉妒之情,但自從吃過了這碗面之后,卻是就再也沒了別的心思。
生意不好,便也安貧樂道。
雖然賣不出多少,但每一塊豆腐都做的極為用心。
旁人說他傻,他卻也只是笑笑,不以為意。
不知哪一天,卻是有個奇人。
這人先買了一塊豆腐,而后又到隔壁吃素面。
素面一上來,他卻是將豆腐用筷子切成了小塊,扔到碗中。
隨后又拌上了辣醬和醋。
吃的端的是虎虎生風!
讓周遭鄰座之人看著,喉結不自主的上下移動。
明明都是一樣的素面呢,一樣的辣醬和醋。
怎么別人就能吃出這般境界和滋味?
明眼人卻是看出了端倪。
問這奇人,面條里放豆腐是何種滋味。
這人卻只顧著自己吃,絲毫不言語。
吃完,結了賬,拎著沒吃完的豆腐頭也不回的就走了。
省下的人坐著面面相覷。
面館里頓時安靜了下來……
只剩下面湯在翻滾的咕嘟聲。
不多時,一個人起身走了出去。
這樣的事情,只要有一個人帶頭,就會出現許多個。
這種人類的通病,或者是共性,趙茗茗也是知道的。
她的父親告訴他說,這叫做從眾。
人類的這個特點,可以說得上是舉世無雙。
異獸們雖然群居,但卻各司其職,絕不跟風而起。
即便是為了家族或團體的利益,可以壓制或拋起自我的訴求。
但也決然不會徹底淪陷在人云亦云的茫茫之中。
人類做事,往往不論對錯。
只要這般做的人多了,心里便會驀然的生出些許底氣。
至于這底氣究竟是哪里來的?
沒人知道。
無論你問誰,他都能推脫到身邊的之人身上。
好似人多就是合理,是這般作為的保險一般。
其實趙澤本想叮囑趙茗茗,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因為法不治眾人,要是真出了什么事,兩個說理的地方都沒有。
但轉念一想到,這是女兒自己的打算。
若是他指手畫腳的過多,反而讓趙茗茗心生厭惡。
何況這道理光聽卻是無用。
只要切身體會一遍,才能知曉其中最為本質的利害關系。
出頭的總是只有那么二三人。
其他的人大多都是盲從。
可是這緣由,趙茗茗卻是沒有想通。
就好像一個人喝酒喝醉了。
你說是被最后那一杯喝醉了,還是因為先前那七八盞?
若說是因為那七八盞,去也沒有道理。
因為他喝完那七八盞,依舊神清氣爽。
只有這最后一杯下肚,意識才逐漸模糊了起來。
但你要真說他只能和一杯,便醉了。
這人怕是又要起來和你拼命,然后告訴你他先前已經喝了七八盞。
喝酒之人,最痛恨的就是別人說自己酒量不好。
為此哪怕是肚子里已經喝的倒海翻江,也得皺著眉頭,繃著嘴角,繼續往下咽。
這也是一種大家公認的意識。
畢竟每個人更多的都是活在旁人的言語里,目光中。
自己說自己,向來都是不算數的。
一定得旁人批評那才叫客觀。
夸獎也是同樣的道理。
自己夸自己,那是吹噓。
旁人說出來,那才是真的喝彩。
如此一來,這其他人,便成了鑒定衡量自己言行是非對錯的標準。其他人可以做的,自己也可以這樣做。其他人都不做的,自己就也做不得。
如此一來,這說話話辦事都是跟著別人跑,用別人的眼睛看事物,用別人的腦袋想問題,用別人的手腳去做事,那一旦犯了錯誤,也會不假思索地便把責任都推脫到別人的身上。
這樣著實是活的很方便,也很省心。
亦或是,能讓自己充滿了欣喜和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