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琴聲卻是該如何破得?
小姑娘此刻卻是再度閉上了眼睛。
頭頂的月光,眼前的爭斗。
以及她所背負的使命,都是他出劍的動機。
恍惚間,靖瑤看到小姑娘不緊不慢的,又出了一劍。
劍光入體之后,這次靖瑤耳邊傳來的,不再是單獨的琴音。
而是樂。
感情在心中激蕩,因而通過聲音表達出來。
聲音組成和諧的條理,才可以叫做音樂。
音,是由人心產生的。
但樂,卻是與事物倫理相通的。
每個人或許都能聽懂音。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感情。
有了感情,就可以彈奏出只屬于自己的音。
但樂,考量的卻是一個人對這世道的了解有多深刻。
可是靖瑤根本不懂這音樂為何物。
他是草原人。
對五大王域和壇庭的世道本質,也毫不了解。
在場的眾人中,唯有趙茗茗和高仁看出了其中的門道。
趙茗茗也會彈琴。
自然通宵閱歷。
《樂經》中記載,這樂是用來協調各種紛繁錯亂的關系,有了樂的協調就能使人們互相親近。可是這樂若是超過了限度就會讓人放蕩。
著小姑娘定然不是一個放蕩之人。
所以她心中的樂,應該是發于情,止于禮。
“你會跳舞嗎?”
高仁的傳音,打破了靖瑤耳邊的音樂。
“跳舞?”
靖瑤很是詫異。
為何要問自己會否跳舞。
草原人性情豪爽,載歌載舞也是常有的事。
雖然對這樂理一竅不通,可是靖瑤跳舞卻并不差。
“鐘、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樂的器具。有了樂,自然對應著舞,而這屈、伸、俯、仰、綴、兆、舒、疾等姿態卻是又和這音樂一一對應。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樂的表現情狀。”
高仁的傳音再度響起。
靖瑤的心頭,陰霾散去。
若是這樣就能破了劍招的話,對他而言卻是在簡單不過。
草原人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
這不僅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更是具有強烈的低地域特色,在演繹中表現出其濃郁的地域特色。
草原人的舞蹈,往往都洋溢著源自生活的氣息,將草原人男性的豪放﹑粗獷的性格和草原人女性細膩而典雅的氣質統一起來,達到了一種融合相交的境界。
靖瑤雖然不了解五大王域,也不知曉那壇庭。
可是他懂得草原。
草原上的每一片草原,都是父親。
每一條河流,都是母親。
一個人,怎么會對自己的父母不了解呢?
相比去琢磨那些自己做不擅長的,不如聽從了高仁的建議斗膽一試。
草原人從發現了火,征服了狼群之后,就以能歌善舞著稱。
草原人哥哥都善于用舞蹈淋漓盡致地表現他們的生活和美好情感。
靖瑤所在的部族也不例外,他們有了高興事就要跳舞,有了煩惱和悲傷,也會圍著灑滿了先祖骨灰的篝火跳上幾圈,以求否極泰來。
這種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他們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也就如此的反映在舞蹈中。
不過靖瑤跳舞,和音樂并無多大的關系……草原人舞蹈總是與酒有著不解之緣。
畢竟這草原人從事畜牧狩獵生產,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就崇拜這天地山川和雄鷹勇士。
靖瑤提起了刀。
卻并沒有要出手的意思。
他的左手,朝著彎刀的刀身上輕輕一拍。
繼而挺胸立腰。
上身略后傾,后背略后靠。
仰起了頭,看著天上的月亮,頸部稍后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