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也不如主街那般亮堂,但燈火的顏色,卻像白日里的陽光一樣潔白。
胡同兩旁的墻高七八尺,上面是青混藍的瓦片蓋著屋脊,再走幾步就可以看到一扇對開朱紅色板門。
“這里是什么地方?”
趙茗茗問道。
“都是人家的宅子,住的都是些太上河中的老人。”
蔣琳琳說道。
這個“老”字不單單是指住在這里人們的年紀,更多的是他們對太上河的貢獻以及資歷。
一般的人,是得不到這樣的待遇的。
唯有對太上河有大貢獻的人,才能在這里分的一處宅子。享受自己清幽的同時,還能看看自己待了一輩子的太上河如今又是怎樣熱鬧的。
人老了或許都會如此。
干了一輩子,太累,就像躲在遠處清靜清靜。可要是真的安靜下來了,安靜到坐在門口數雨滴,算雪片,那就又覺得渾身不舒服。還是太上河的安排更妥帖,更有人性。
蔣琳琳說,這樣的房子,里面有兩個院子。有的是前院大,有的是后遠大。但加在一起,都是差不多的,沒有說哪一戶一定就比旁的人家大上多少。不過具體有多少間房子,就得看這院子主人的意思。有些人不喜歡院子,可以將后院隔出來十余間房子也不在話下。但有些人就喜歡空曠些的環境,屋子自然就會少得多。
太上河河岸邊的房子,大多都是店鋪門面,風格也有些媚俗。這條胡同里的,卻要多了幾分雅致。
蔣琳琳曾經來這里拜訪過一位前輩,曾經也是太上河中響當當的花魁。但美人終究敵不過歲月,歲月從不敗美人向來只是一句空話。好在太上河念其勞苦功高,給了她一座大宅子住著。屋中的窗一打開,就可以看到太上河中的熱鬧。雖然晚上有些吵,但這聲音她已經聽了半輩子,要是聽不著了,反而會睡不著覺。
那會兒蔣琳琳剛來太上河不久,對其中得規矩還不甚了解。對于這些年老的花魁或是姑娘,新人都會尊稱一聲“姑姑”。
蔣琳琳來拜訪這位姑姑時,大門走進去還得拐個彎,并不能直直的通到房中。拐角處還立著六扇價值連城的翡翠屏風,應當都是這位姑姑年輕時得的禮物。
過了這道屏風后,就到了外院,里面種了許多的樹。
在庭院里種樹是很有講究的一件事,有些樹也不知是為何,被人冠以“陰氣太重”的名頭,排除在外。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果樹,果子越大的果樹越好。其他還有些盆景,魚缸,都擺在前院中。看似很松散的放著,但這位姑姑卻告訴蔣琳琳說,這布置的是一個風水局,可以增添福報,延年益壽。
正屋左右帶有兩條走廊,一根根烏黑落地珠撐起走廊的廊檐。雖然不如南方的園林一步一景,但也著實有些詩情畫意。不過這些個雅趣的東西,這位姑姑當然也是了解的。花魁不一定有什么專精,但一定是個雜家,什么都有所了解。
趙茗茗和蔣琳琳邊走邊聊,在胡同中走了大約半盞茶的功夫,眼前忽然亮堂了起來,耳邊也開始逐漸人聲鼎沸。
那位壇庭的小姑娘就呆呆的站在一處院落前,朝里面癡癡的望著。進進出出的人們都覺得她奇怪,免不了多看兩眼。
趙茗茗快步走去,看到這里竟是一家飯鋪,從中飄來一股濃郁的肉香。
“哈哈,小妹妹是肚子餓了嗎?”
蔣琳琳笑著問道。
壇庭小姑娘看了看蔣琳琳,最后望著趙茗茗點了點頭。
“肚子餓剛才那條小吃街上都是吃的,你怎么拔腿就走?”
糖炒栗子問道。
或許是糖炒栗子的語氣有些兇,這壇庭的小姑娘朝趙茗茗身便躲了躲,慢慢的伸出手來,指著面前這家鋪子。
趙茗茗看著鋪子門口并沒有匾額,叫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是吃什么的地方了。
“小妹妹的鼻子真尖!這家可是太上河中有名的鋪子,專賣烤肉,而且只烤牛肉。”
蔣琳琳說道。
“那為什么不掛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