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朝里走,人家、物件便多了起來。
汪家倆
(本章未完,請翻頁)
兄弟會把大家拿來的物件分門別類,按照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一一修補。
先是雨傘等器物。質地請便,工序簡單。
很多沒有東西需要修補的人也會來此地湊熱鬧,因為他們的身上自帶走南闖北的光環,經常能夠講一些村落之外有趣的事情,把前來圍觀的人聽得津津有味,笑的前仰后合。
談笑中,手里的活卻不停。
小物件很快就補好了,隨后就是補鍋補盆之類的“大件”。
這些東西雖然也不見得有多大,但卻和生活捆綁的極為緊密,一日不可無。
每當這個時候,汪家兩兄弟都會極為嚴肅,方才輕松地氛圍也會一掃而空。兩人都極為默契的比起嘴巴,皺著眉頭,開始忙會。
對于手藝人而言,自己的手藝很是神圣。猶如讀書人的文房,武修的刀劍。
就見老二熟練的安好風箱、支起爐子后,端起需要補的鐵鍋,舉在老大面前。
老大手里拿著個小鐵錘和小刀。
先在鍋沿處挨著敲打一圈兒,接著再敲敲鍋底,最后在用小刀看似漫無目的的剮蹭一番。
不同的位置發出不同的聲響。
老大閉著眼,僅僅憑借聲音就能夠判斷出那里出現了問題。
而后示意老二將鐵鍋扣在砧子上,便舉起榔頭,小心翼翼的開始敲打起裂縫之處。
這時老二騰出手來,把框子里的鐵塊按照用量拿出一些,直接丟進坩堝里用火熔化。
拉風箱這樣的體力活,此刻已經無須操心。
自是有許多頑皮的孩子覺得新鮮,將風箱拉的“嗚嗚”至響。干鍋內的鐵塊隨著溫度上升,逐漸融化成明艷的鐵水,極為刺眼。
待鐵塊全部融化且溫度適宜之后,老大便讓開位置,用手里的小刀示意出需要修補的地方。
老二雙手握著鐵鉗夾,將坩堝整個從爐火中提起,而后將其中的鐵水迅速地倒在上面。
裂縫處已經被老大鋪好了墊子,上面灑滿了木炭灰,中間留著一個小坑。
鐵水倒進去后,這個墊子便徹底固定在鍋底,動彈不得。
稍稍定型后,只聽“滋啦”一聲,熱氣蒸騰。
眾人回過神時,修補的鐵水外已經涂抹了一層漿水,補丁的表面也不再突兀,看上去和新的一模一樣。
交還給主家手里前,老二會往里裝上清水,以此檢測是否無恙。
和街邊變戲法兒的同理,這也是對自己手藝的信心和賣弄。
長此以往,兄弟倆的名氣越來越大。加之石碾村靠近曾經的皇城,還算是發達富裕,不會有賒欠之類的口角發生,兄弟倆便在此定居下來。
每個月出門一趟,把臨近幾個村都走走,做些活計。
既讓自己的手頭寬裕些,也給旁人帶去了不少便利。
待石碾村并入中都城后,這兩兄弟突然間銷聲匿跡。
曾經的村子,現在的長街。
石碾接慢慢熱鬧起來后,一對兄弟卻便在這里最具地位。
開始只有個賣炒瓜子的小門面,后來便成了現在劉睿影等人身處的“會仙樓”。
一個小小的店鋪做成如今的場景,屬實是不容易,尤其手藝人是實打實一錘子敲出來的。
何況不單單是石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