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史府。
此時的京城,完全覆蓋在一片白雪之中,處處展現出瑞雪兆豐年的喜慶。
下大雪,是吉兆,示意來年的莊稼定能豐收。
街上,小攤主們都在互相祝賀,他們的臉上,遮掩不住的掛著笑容。
這樣的好年景,大伙應該開心和喜悅。然而,此時的史府密室里坐著的幾個人,臉色鐵青,愁眉苦臉,怎么也開心不起來。
個別的,拳頭握緊,咬牙切齒,身上透出憤怒的氣息。
這幾人身份不低,坐在上方中間位置的,是剛發生“靖難之變”,垮臺沒多久的大明第二位皇帝朱允文,現剃度出家,法號應文。
坐在其左手第一位置,穿一身便服的,是大明官員,名為史彬,正是這史府的主人。
坐在應文和尚右手第一位置,同樣僧袍打扮的,名為吳文教授楊應能,隨應文和尚剃度,法號應能。
坐在應文和尚右手第二位置,同樣僧袍打扮的,是當朝監察御史葉希賢,隨應文和尚剃度,法號應賢。
“你們說,我們下步該怎么辦?那些叛賊找到這里,是遲早的事情,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在這里等著他們來抓吧。”
說話的,是坐在右手方位第二位置,一身僧袍,明顯沒有剃度多久,頭上戒巴還沒有干的和尚打扮僧人應賢。
“反正京城是不能待了,街上每天都有東廠的士兵在巡邏,四處抓捕朝中對皇上忠心耿耿的忠臣良將,平頭百姓,有的百姓只要說皇上一句好,就馬上被抓走,砍頭,然后那些士兵就把他們的頭顱掛在城墻上示眾······那場面,實在是太慘了,慘了。”應能道。
“如果離開這里,我們要到哪里去呢?天下之大,哪里還有我朱允文的容身之大呀。”應文和尚邊訴說,眼淚邊掉下來,越說越激動,最后朗聲大吼道:“皇爺爺,你把皇帝位傳給我是錯的,錯的······”
史彬和應能一聽,趕緊跪在地上,磕頭阻止應文和尚的怒吼。
史彬道:“皇上,不可大聲喧嘩,小心隔墻有耳。”
應文和尚瞧一眼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大臣謀士,他激勵得控制住自己激動的情形,插掉眼淚,彎腰扶起史彬和應能,道:“都起來吧,以后別叫我皇上了,朱棣已經稱帝,現在的皇帝是他了,你們以后就叫我應文和尚吧。”
應文和尚一臉的無奈和無助。
想想他的皇爺爺把皇位傳給他時,他的地位穩固,萬邦來朝。他實行仁政,為了鞏固帝位,削番。他接替皇位四年不到,就被他的叔叔朱棣發動“靖難之變”,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兵變,兵臨皇城,把他趕下皇帝寶座。
······
每每想起這些,就好像昨天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
血腥,殘忍。
“陛下……不,應文大師,現在朝廷勢大,我們勢弱,我的介意,陛下以僧侶身份為掩護,云游四海,網絡天下英才,來年在做打算。”史彬分析透徹,合情合理,也符合老皇帝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