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建議跟史大人一樣,不過,我們現在到哪里去?北方為朱棣的根基,黨羽眾多,不可取。”應能和尚道。
“到北方是行不通的,沒準我們剛進入北方地界,就已經被朱棣的耳目發現,然后被擒拿,行不通。”史彬道。
“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那我們就在這里等待被抓?如果是這樣,倒不如沖出去,痛痛快快戰一場,即便是死,也值得啦。”應賢道。
“反賊人多勢眾,無味反抗,只是愚昧之舉,不是上策。我們應該韜光養晦,厲兵秣馬,等待時機……”應能道。
見眾謀士爭論不休,應文和尚大吼道:“都不要吵了,我們當務之急,是保住性命,再途東山再起,性命都沒了,說那么多有個屁用。你們都想想,現在有什么辦法?既能厲兵秣馬,又能韜光養晦,整裝待革,以途東山再起……”見眾謀士起沖突,應文道。
“大師說得對,現在敵人勢大,我們勢弱,不易硬拼……”想了下,史彬接著道:“依屬下愚見,大師應南下。”
“南下?”眾人異口同聲問。
史彬看一眼眾謀士,道:“對,南下。”他接著又道:“南下有諸多優勢。一來,西南地處邊陲,朝廷無法顧及,屬于自由發展地域,正適合現在的大師謀生;二來,西南梁王匝刺瓦爾密被傅友德大將軍剿滅,平定云南后,匝刺瓦爾密的兒子哈拉瓦爾密,為了給其父王報仇,糾集很多舊朝部下,在云南與緬甸邊界活動,自稱哈拉太子,廣交天下有識之士,共商義舉,其有部眾萬余人;三是,大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軍藍玉等部將,深授皇恩,并且應文大師順應天命,應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旨意繼皇帝位,高皇帝雖然駕崩,但余威尚存,傅友德大將軍定不會太為難大師的。”
“對。”
“同意。”
應能大師和應賢大師附和。應能又道:“南下雖然是上策,但是南下路途遙遠,關卡重重,我們勢單力薄,怎么才能順利的抵達目的地呢?”
史彬道:“幾位大師放心,朝廷現在都傳大師已經自焚,死了。門面上,朝廷不可能光明正大查找大師們的下落,只能是暗訪;加上朝廷不可能派遣大軍一路堵截,先不說他們不清楚大師們的去向,不可能在全國各地都布置兵士。再者,朝廷初現穩定,朝廷為了穩固朝堂,無暇顧及。只要大師們路途隱蔽先,當無大礙。”
應文想想,覺得史彬說得對。
朝廷現在雖然初定,但很多大臣礙于朝廷的威嚴,門面上委曲求全,歸順朝廷,但很多前朝老臣,心里還是念著前朝的好,跟朝廷面和心不和。史彬這個提議,當屬首選。加上目前,他們也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看看今后的形勢發展,在定計謀。
應文大師道:“好,就南下。”
應能想想,覺得可行,道:“既然確定南下,那我們什么時候出發?”
應賢道:“當然越快越好,這個地方,我一刻都不想待了。”
應賢身為前朝監察御史,文官,但是其性格沖動,喜歡打打殺殺的,說話通常順心順意,不計后果。
史彬道:“既然大師們確定南下,那我現在就去布置一番,為幾位大師行走提供一點方便吧。”
史彬離開密室,去辦理事情。
密室中,應文等和尚在討論一些南下的細節。
······
小吳村,廢墟。